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一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针
  • 1篇血卟啉
  • 1篇血卟啉单甲醚
  • 1篇药物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模型
  • 1篇源性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增生性瘢痕成...
  • 1篇治疗颈源性头...
  • 1篇神经阻滞
  • 1篇神经阻滞术
  • 1篇声动力

机构

  • 3篇哈尔滨市第一...

作者

  • 3篇张一
  • 2篇曲志伟
  • 1篇孟庆刚
  • 1篇李卫
  • 1篇李宝林
  • 1篇毕佳琦
  • 1篇袁国明
  • 1篇安晶红
  • 1篇费剑锋
  • 1篇郝潇蕾
  • 1篇王金辉
  • 1篇杨棋
  • 1篇宋秋实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电针联合运动训练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IGF-1、BDN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运动训练对抑郁症大鼠海马IGF-1、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组(A组)仅进行正常饲养,其它各组均采用慢性应激的方法建立SD大鼠抑郁模型,模型组(B组)造模后进行正常饲养,电针组(C组)在外界刺激下进行运动锻炼;电针联合运动训练组(D组)在运动训练基础上给予电针干预。观察造模前及造模后第7 d、21 d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IGF-1、B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第7 d、第21 d,各组大鼠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均较应激前显著下降(P<0.05);造模后第21 d,C组及D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均显著高于B组(P<0.05),其中D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显著高于C组(P<0.05)。B组大鼠海马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下降(P<0.05);IG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上升(P<0.05);C组和D组大鼠海马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B组显著升高(P<0.05),IG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P<0.05),其中D组大鼠海马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IG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运动训练能够对抑郁症大鼠具有较好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表达、下调IGF-1表达有关。
王飞飞王金辉安晶红袁国明郝潇蕾张一
关键词:抑郁症电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治疗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治疗(HMME-SDT)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的影响。方法将兔增生性瘢痕Fb悬液按照对Fb悬液的处理方式分为四组:对照组、超声组、血卟啉单甲醚药物组、HMME—SDT组。采用MTT法检测兔增生性瘢痕Fb成活率。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检测细胞内活性氧,钙离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Hoechst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改变。结果MTT检测法显示HMME—SDT组细胞成活率与其他组间同一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的细胞百分比、细胞内活性氧增高和细胞内钙离子增高的细胞百分比,HMME—SDT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MME—SDT能显著抑制增生性瘢痕Fb增殖活性。
李卫费剑锋杨棋曲志伟毕佳琦李宝林张一孟庆刚
关键词:声动力治疗血卟啉单甲醚成纤维细胞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源性头痛36例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比较颈椎椎旁神经阻滞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国际头痛研究会制定的有关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A组)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B组)2周;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频率及睡眠情况,评定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2周、2个月的头颈部疼痛剧烈程度分别是(2.72±2.60)分、(3.69±2.47)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P<0.01);B组治疗2周、2个月的头颈部疼痛剧烈程度分别是(4.41±2.89)分、(5.73±2.06)分,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后每周疼痛(0.61±0.24)次,B组治疗后每周疼痛(1.03±0.47)次,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治疗后有效率达83.3%,B组为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曲志伟宋秋实张一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非甾体抗炎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