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基栋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速干型医用胶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固定责任血管长期随访结果回顾
- 陈国强王晓松王林郑佳平孙基栋郭宇鹏焦永辉王宁张娟黄乙洋肖庆
- 面听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面听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及长期预后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3月未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时的30名面肌痉挛患者,另随机选取2015年3月的30名面肌痉挛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所有60例患者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均随访12个月以上时间。对比分析神经电生理对面肌痉挛临床诊断、术中责任血管判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长期临床预后评估的意义。结果监测组:非典型症状2例经电生理检查确诊;术中可疑责任血管经电生理检查3例明确,6例排除。两组对比:治愈率(100%:96.7%)及迟发型面瘫(13.3%:10%)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听神经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电生理监测组明显下降(26.7%:6.7%,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对不典型面肌痉挛的辅助诊断、术中辨别责任血管、降低术后听神经并发症率以及评估术后症状暂时未愈患者的长期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孙基栋王林王晓松张婵娟陈国强
-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神经电生理责任血管
- 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复发病例再次手术经验交流(附121例病例报道)
- 陈国强王晓松王林郑佳平肖庆孙基栋焦永辉王宁郭宇鹏黄乙洋张婵娟付宗荟
- 基于薄层标本断面建立可视性三维颅底模型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学习颅底解剖,创建一个颅底三维模型。方法:应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横断和冠状薄层断面照片,对于系列照片进行分割、标志、提取颅底结构信号,然后通过Amira 3D软件,重建了1个颅底三维模型。结果:共获得了780张冠状断面和430张横断面图片,在这些断面上,颅底的一些精细解剖结构可以被追踪。成功重建的颅底3D模型可以在任何模式旋转和缩放。但是,因为该模型是在2个头部标本的基础上建立的,颅底解剖的变异不能被该模型显示。结论:重建的3D模型可以准确展示颅底解剖结构,它有利于外科解剖培训,可用来完成术前的手术模拟。
- 孙基栋刘军朱荣江刘树伟
- 关键词:颅底断层解剖三维重建
- 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142例经验总结
- 王晓松陈国强王林郑佳平孙基栋郭宇鹏焦永辉王宁张娟黄乙洋付宗荟肖庆
- 面肌痉挛桥延沟深部责任血管的减压策略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桥延沟深部责任血管的安全有效减压策略。方法回顾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面肌痉挛手术录像657例,结合手术后出现的声音嘶哑,呛咳,吞咽困难等后组颅神经并发症12例,进行分析。结果责任血管位于桥延沟,或者向桥延沟走行者合计207例(31.51%),采用迷走神经间入路处理责任血管38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者12例,1例确诊为麻醉气管插管所致的环杓软骨半脱位,余11例均为迷走神经间入路的患者,均在手术后一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桥延沟深部的责任血管虽然有后组颅神经阻挡显露困难,但仍应该尽可能采取舌咽神经上路进行放置调整垫棉的操作,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并发症。
- 孙基栋王林王晓松张婵娟陈国强
-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责任血管
- 血肿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自体血基底节区注射法制备成脑出血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正常饲养)和穿刺引流组(予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每组12只。分别于手术前后对2组大鼠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性评分(mNSS),并各取6只行HE染色、TUNEL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数,各取6只检测脑内伊文思蓝(EB)渗透量。结果穿刺引流组术后mNSS评分[(11.01±1.63)分]较术前[(9.62±2.05)分]明显增加,亦较对照组[(10.13±0.82)分]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引流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数[(136.56±13.35)个/mm^2]较对照组[(297.19±51.90)个/mm^2]明显减少,脑内EB渗透量[(289.67±122.43)μg/g脑组织]较对照组[(325.48±51.43)μg/g脑组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穿刺引流术可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微环境,缓解血脑屏障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虽会导致暂时性神经功能损伤加重,但仍是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孙基栋刘颜王佳刘晓亮张晨刘军
- 关键词:血肿穿刺引流术脑出血细胞凋亡血脑屏障
- 乙状窦后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142例经验总结
- 王晓松陈国强王林肖庆郑佳平郭宇鹏孙基栋焦永辉王宁黄乙洋张婵娟付宗荟
- 椎动脉V2~V4段的显微与断层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入路中保护椎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15例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暴露椎动脉V2~V4段,观察各段的毗邻关系并测量其长度。(2)应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1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的冠状断层薄片并连续拍照,应用Amira4.1软件基于其中显露颅颈交界区结构的750张断层照片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在连续断层照片及三维模型上追踪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结果(1)在尸头标本上成功模拟了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椎动脉V2段在第二颈神经前根前方,V3段椎动脉周围存在丰富静脉丛,V4段在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之间;椎动脉V2段左右两侧测量长度分别为(15.4±1.6)mm、(15.6±2.2)mm,V3段分别为(24.0±2.9)mm、(24.3±2.3)mm,V4段分别为(21.4±2.0)mm、(21.2±2.0)mm,各段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成功建立基于1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冠状断层拍照的颅颈交界区三维重建模型图,其解剖结构形态逼真。在冠状断面上追踪并结合三维模型观察到:椎动脉从C2横突穿出,向外后斜行进入C1孔,穿C1横突孔后在C1侧块上方向后走行,后内上穿硬脑膜进入颅内;在枕骨大孔入颅后,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在桥脑延髓沟处与对侧椎动脉会聚形成基底动脉。结论通过显微解剖和断层解剖三维重建模型观察,可以动态、持续、多角度及旋转观察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的走行;充分了解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定位,可在颅底手术中最大限度地保护椎动脉,提高手术效果。
- 孙基栋刘颜刘军刘树伟
- 关键词:椎动脉显微解剖断层解剖
- 速干型医用胶在微血管减压术中固定责任血管长期随访结果回顾
- 陈国强王晓松王林郑佳平肖庆郭宇鹏孙基栋焦永辉王宁黄乙洋张婵娟付宗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