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林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亚胺
  • 4篇酰亚胺
  • 4篇聚酰亚胺
  • 4篇骨折
  • 4篇超临界干燥
  • 2篇入路
  • 2篇弱酸
  • 2篇弱酸溶液
  • 2篇热稳定
  • 2篇热稳定性
  • 2篇热稳定性能
  • 2篇热学性能
  • 2篇铝盐
  • 2篇内固定
  • 2篇可压
  • 2篇可压缩
  • 2篇甲基三甲氧基...
  • 2篇硅烷
  • 2篇二酐
  • 2篇高温

机构

  • 9篇同济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皖南医学院

作者

  • 11篇刘林
  • 4篇王晓栋
  • 4篇沈军
  • 4篇张泽
  • 2篇龚冲丞
  • 2篇李旭
  • 2篇徐贤
  • 2篇吴韦
  • 1篇谭军
  • 1篇彭庄
  • 1篇陆晴友
  • 1篇殷义平
  • 1篇蔡俊丰
  • 1篇祝建光
  • 1篇葛万成
  • 1篇甘迪
  • 1篇郝迎新
  • 1篇刘芳

传媒

  • 4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信息与电脑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侧入路治疗复杂Pilon骨折
2011年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于复杂Pilon骨折患者,尤其是关节面破坏伴有下胫腓骨后内或后外侧较小骨块前方入路无法完成解剖复位或开放性骨折,采用前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或单纯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手术。2l例Pilon患者中16例采用前侧联合后外侧人入路、5例采用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后侧入路对复杂Pilon骨折后方骨块的复位及关节面修复能有良好的手术区暴露,能较好的完成手术。
刘林徐贤李旭吴韦
关键词:复杂PILON骨折后侧入路内固定
以聚酰亚胺为模板衍生的氧化铝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聚酰亚胺为模板衍生的氧化铝气凝胶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具体为:S1:取无机金属铝盐和聚酰胺酸盐溶液依次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环氧丙烷,静置后即可得到氧化铝‑聚酰胺酸盐复合湿凝胶;S2:将...
王晓栋张泽 张晓雪刘林沈军
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材料及制备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材料及制备和应用,制备为:(a)取二胺化合物与二酐化合物先后溶解于溶剂中,后加入水析出聚酰胺酸沉淀,将得到的聚酰胺酸沉淀冲洗后进行冷冻干燥,制得纯聚酰胺酸固体,再取纯聚酰...
张泽王晓栋沈军 张晓雪刘林
文献传递
肱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的入路选择与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不同部位肱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的入路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8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AO分型,其中A型11例、B型14例、C型3例;根据骨折部位分为上1/3骨折9例,中1/3骨折10例,下1/3骨折9例,分别采用上臂外侧、前侧、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并于术后6个月采用Rodriguez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9.4)min,出血量(180±22.8)ml,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Rodriguez评分:优24例(85.7%),良4例(14.3%)。结论肱骨干骨折因骨折部位不同采用相应入路,可清晰地显露复位骨折并便于钢板置入固定,并能有效避免桡神经医源性损伤。
刘林陆晴友郝迎新刘芳甘迪龚冲丞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外侧入路后正中入路钢板内固定
以聚酰亚胺为模板衍生的氧化铝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聚酰亚胺为模板衍生的氧化铝气凝胶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具体为:S1:取无机金属铝盐和聚酰胺酸盐溶液依次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环氧丙烷,静置后即可得到氧化铝‑聚酰胺酸盐复合湿凝胶;S2:将...
王晓栋张泽 张晓雪刘林沈军
数字化技术指导胫骨交锁髓内钉个性化置钉及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健侧胫骨结合数字化技术制定术前计划,指导临床应用胫骨骨折髓内钉的个性化置钉,评价其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运用数字化技术指导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中个性化置钉并实际应用于病例共3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均术前采用数字化技术术前测量髓内钉直径、长度、进针点和胫骨结节垂直胫骨平台沿线距离,在术前选择好合适利用的髓内钉,术中寻找到合理的进针点并实际应用于手术。对照组均采用常规经验置钉的手术方案。术后定期随访,指导功能锻炼,并评定其疗效。结果34例均为单侧胫骨骨折患者,并以交锁髓内钉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3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4~42周,平均(16.2±1.3)周。平均进针点距离胫骨结节垂直平台沿线距离(6.6±0.7)mm。术后1年按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23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4.12%。结论采用数字骨科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并进行个性化置钉,能够有效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操作减少创伤,降低感染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预后的满意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龚冲丞刘林
关键词:数字化胫骨骨折髓内钉个性化
应用三柱理论治疗尺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三柱理论指导下应用LCP—DRP(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distal radius plate)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根据腕关节三柱理论,采用LCP—DRP治疗83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9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周。其中优57例、良22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达95.1%。结论粉碎性尺桡骨远端骨折,稳定腕关节三柱结构是得到良好预后的可靠的方法。
徐贤刘林李旭吴韦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智能车辆轨迹跟踪研究
2022年
针对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轨迹跟踪控制器。首先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模型预测轮廓控制来定义损失函数,最后在不同车速条件下进行MATLAB/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仿真数据表明,设计的控制器鲁棒性良好且跟踪误差小,能够准确地跟踪车辆的期望轨迹。
刘林葛万成
关键词:模型预测控制智能车辆
一种新型脊柱定位尺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刘林彭庄蔡俊丰祝建光谭军
关键词:脊柱后路手术
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材料及制备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材料及制备和应用,制备为:(a)取二胺化合物与二酐化合物先后溶解于溶剂中,后加入水析出聚酰胺酸沉淀,将得到的聚酰胺酸沉淀冲洗后进行冷冻干燥,制得纯聚酰胺酸固体,再取纯聚酰...
张泽王晓栋沈军 张晓雪刘林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