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皮肤
  • 2篇细胞癌
  • 2篇基底
  • 2篇基底细胞
  • 2篇基底细胞癌
  • 1篇腋臭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术前
  • 1篇体细胞
  • 1篇体细胞突变
  • 1篇酮戊酸
  • 1篇突变
  • 1篇皮肤镜
  • 1篇皮肤外科
  • 1篇瘢痕
  • 1篇瘢痕疙瘩
  • 1篇外科
  • 1篇细胞突变

机构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作者

  • 4篇汤諹
  • 4篇蒋艳
  • 3篇崔倩
  • 1篇徐双云
  • 1篇叶建洲
  • 1篇丛琳
  • 1篇周太成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与瘢痕疙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环(D-loop)的突变与瘢痕疙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瘢痕疙瘩患者216例,提取患者外周血总DNA及25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瘢痕疙瘩旁正常组织的总DNA。以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无瘢痕疙瘩的健康体检者299例外周血样本数据作为对照。对mtDNA D-loop区进行PCR扩增及Sanger测序,并与修正后的剑桥参考序列(rCRS)比对,获得每个样本的突变位点。根据Phylotree-mtDNA tree Build 17,对2组人群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比较瘢痕疙瘩组织、瘢痕疙瘩旁正常组织及自身外周血mtDNA的D-loop区突变。使用network 5.0软件制作中介网络图,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倍型类群频率与瘢痕疙瘩发病的相关性,χ^(2)、t及t′检验分析临床数据。结果216例瘢痕疙瘩患者mtDNA可划分为10个单倍型类群:A、B、D、R9、G、M^(*)、M7、M8、M9、N9,其中R9分布频率最高(21.3%,46/216),M9分布频率最低(0.9%,2/216)。瘢痕疙瘩患者的单倍型类群M7和N9的分布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人群(P=0.040,OR=0.248,95%CI:0.066~0.937;P=0.048,OR=0.191,95%CI:0.037~0.986)。中介网络图显示,瘢痕疙瘩患者和对照人群的单倍型类群M7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单倍型类群M7患者的发病部位数比非M7患者少(P=0.0001),且发病年龄比非M7患者小(P=0.045)。结论单倍型类群M7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的潜在保护性因素。
郭一俨周太成李改赢罗璇王睿祺麻艺群蒋艳汤諹
关键词:瘢痕疙瘩DNA线粒体体细胞突变
腋臭的治疗概况被引量:6
2017年
对腋臭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阐述并对其优缺点等进行比较,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物、药物局部注射;物理治疗包括:冷冻、激光、射频等;手术疗法有:腋臭梭形切除术、腋臭剥离术和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的目的是清除腋窝大汗腺,目前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绝对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为总结分析腋臭治疗的进展情况,本文对各种治疗方法和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丛琳叶建洲费猛麻艺群崔倩蒋艳汤諹
关键词:腋臭
基底细胞癌术前无创边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皮肤科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但由于BCC是一组异质性肿瘤的总称,其不同病理亚型决定其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特别是亚临床侵袭的差异,使得临床上对于BCC的边界界定较为模糊,并进而对BCC的安全切除范围颇有争议。本文就手术前对BCC边界的界定及无创检测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为皮肤外科临床提供参考。
崔倩麻艺群费猛李改赢蒋艳汤諹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皮肤外科手术治疗
术前无创检测方法界定基底细胞癌边界的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究皮肤镜、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荧光定位、反射光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及高频超声无创检测方法检测基底细胞癌边界的可行性,为临床手术范围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BCC)的患者,术前在无影灯下肉眼观察皮损大小,结合患者皮损情况及患者意愿使用皮肤镜、ALA荧光定位、RCM对病损及其边界进行观察并测量大小,高频B超测量浸润深度,后行手术切除,比较几种方法检测的肿瘤边界与肉眼观察边界、安全边界、切除肿瘤大小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影灯下肉眼观察、皮肤镜、ALA荧光定位、RCM检测的安全边界、手术切除大小两两相比,除皮肤镜与ALA荧光定位检测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皮肤镜、ALA荧光定位、RCM检测大小与切除肿瘤大小进行对比,其相关系数Pearson值分别为0.948,0.901,0.934;手术切除大小分别在皮肤镜、ALA荧光定位、RCM检测大小基础上平均外扩2.93mm,2.89mm、1.41mm;术前经50MHz高频超声测量浸润深度的4例BCC患者,手术切除后底壁均呈阴性。结论对于BCC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不同皮损特点、病理类型及病损部位等恰当选择皮肤镜、ALA荧光或RCM观察和检测BCC的边界,以及使用50MHz高频超声测量浸润深度能有效减少根据单纯手术扩切的盲目性,提高单次手术切净率,提高临床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崔倩麻艺群郭一俨李改赢蒋艳徐双云汤諹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皮肤镜5-氨基酮戊酸高频超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