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沉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季风
  • 2篇亚洲季风
  • 2篇亚洲季风区
  • 2篇季风区
  • 2篇风区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热力
  • 1篇热力差异
  • 1篇夏季
  • 1篇环流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 1篇海陆
  • 1篇海陆热力差异
  • 1篇海温
  • 1篇NI
  • 1篇CP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4篇沈沉
  • 3篇郭品文
  • 2篇董丽娜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亚洲季风区海陆热力变化的观测分析及模拟评估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夏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5,CMIP5)20个模式的输出结果,对其进行了模拟评估。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夏季陆地上空温度呈下降趋势,海洋上空呈升高趋势,海陆热力差呈减弱趋势。虽然模式模拟的海陆热力差也呈减弱趋势,但陆地和海洋上空温度均呈上升趋势。模式对陆地上空温度趋势模拟较差的原因是对青藏高原上空的温度模拟偏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对海陆热力差异模拟相对较好的模式对亚洲季风系统模拟较好,而较差的模式对亚洲季风系统模拟也较差。
郭品文沈沉董丽娜张攀全尹依雯
关键词:海陆热力差异
CMIP5模式中El Nino-EAWM关系的模拟对东亚冬季风模拟的影响
2017年
本文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评估了17个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冬季风(EAWM)年际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多数模式对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中对东亚大槽年际变化的模拟最好;模式对东亚冬季主要系统的年际变化在空间上的模拟好于强度,对强度的模拟以偏弱为主;通过综合评估得到模拟能力好的模式有:bcc-csm1-1,CCSM4,HadCM3,NorESM1-M。针对模式间对冬季风年际变化模拟能力差别较大的现象,选取了4个模拟能力最好的模式和5个最差的进行讨论;通过评估El Ni?o对东亚冬季环流的影响,发现模式对El Ni?o与EAWM之间相互关系(El Ni?o-EAWM)的模拟能力是模式间对冬季风年际变化模拟偏差较大的原因之一,即对El Ni?o-EAWM模拟好的模式对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模拟也好。
尹依雯郭品文张攀全沈沉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
亚洲季风区夏季海陆热力变化的观测分析及模拟评估
本文利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中上层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并定义海陆热力差指数,发现亚洲季风区夏季陆地上空温度呈下降趋势,海洋上空温度呈升高趋势,海陆热力差呈减弱趋势。...
沈沉
文献传递
两类中太平洋El Nio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1979—2012年逐月Hadley中心海表温度、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次表层海温、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两类中太平洋(CP)El Nino及耦合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CP El Nino(CP-ⅠEl Nino)增暖中心位于Nino4区且关于赤道对称;第二类CP El Nino(CP-ⅡEl Nino)的Nino4区与热带东北太平洋区域(NEP,130-110°W、15-25°N)同位相变化,冬季成熟后形成关于赤道非对称的带状增暖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类CP El Nino次表层结构存在差异:CP-ⅠEl Nino冬季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在中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呈显著偶极分布;CP-ⅡEl Nino在中、西太平洋位相相反但东太平洋异常较弱,且经向异常主要在赤道及其以北。两类CP El Nino耦合的大气环流特征不同:CP-ⅠEl Nino冬季异常Walker环流上升中心位于赤道上空,经向风向赤道辐合,低纬地区Hadley环流加强;CP-ⅡEl Nino冬季低层向北越赤道气流加强,Walker环流上升中心移到赤道以北,低纬地区Hadley环流减弱。
张攀全郭品文董丽娜尹依雯沈沉
关键词:CPEL海表温度次表层海温大气环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