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LT、IGFBP-3、ALB联合诊断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究血清血小板计数(PL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白蛋白(ALB)水平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H)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6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后有无UGH分为出血组(43例)、未出血组(93例),比较两组不同肝硬化分级患者血清PLT、IGFBP-3、ALB水平与肝纤维指标,并分析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PLT、ALB、Ⅳ型胶原水平低于未出血组,血清IGFBP-3水平及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出血组不同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的血清PLT、ALB、Ⅳ型胶原水平:A级>B级>C级,血清IGFBP-3水平、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C级>B级>A级(P<0.05)。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及Child-Pugh分级与血清PLT、ALB呈负相关,与血清IGFBP-3呈正相关;Ⅳ型胶原水平与血清PLT、ALB呈正相关,与血清IGFBP-3呈负相关(P<0.05)。血清PLT、IGFBP-3、ALB水平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PLT、IGFBP-3、ALB水平联合预测可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并发UGH提供可靠依据。
- 王凯郭爱荣王艳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骨髓或外周血细胞培养,采用G显带技术对100例患者的染色体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检出Ph(-)5例(5.0%);检出Ph(+)染色体共95例(95.0%),该染色体类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发展的慢性期、疾病加速期以及疾病急变期均有出现。95例Ph(+)染色体患者中,Ph(+)细胞100%患者共84例(88.42%),Ph(+)细胞45%~96%患者共11例(11.58%)。结论: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判断预后。
- 王东旭王喆王艳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
-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采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6例,均实施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及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探讨检测结果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6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8例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升高;41例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血清蛋白电泳42例检出M带,而免疫固定电泳中66例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可采用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进行初步筛查,而免疫固定电泳则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手段。
- 王艳王喆王东旭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蛋白电泳
- 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检验结果及临床价值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甲亢性肝病患者设定为A组,82例肝功能正常的甲亢患者设定为B组,82例院内健康体检人群设定为C组,均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_(4))、三碘甲状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肝功能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GGT、ALT、ALP、TBA、DBIL、TT_(3)、FT_(3)、FT_(4)、TT_(4)、TSH水平均高于B组、C组,B组GGT、ALT、ALP、TBA、DBIL、TT_(3)、FT_(3)、FT_(4)、TT_(4)、TSH水平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能有效辅助诊断甲亢性肝病,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
- 李坤朋范卉焦煜瑾王艳
- 关键词:甲亢甲状腺功能肝损伤
- Hcy、Cys C、U-malb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早期合理治疗往往可取得满意的临床预后。但该并发症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因此易被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若治疗不及时,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并可引起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的继发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早期诊断DN则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有研究报道[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ysC)及尿微量清蛋白(U-malb)作为DN的危险因子也日益受到临床关注。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DN患者联合检测Hcy、CysC、U-malb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 王艳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CYSCHCY尿微量清蛋白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00例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病毒感染的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后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测定,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比较ELISA及CLIA在HBV感染血清标志物中阳性检出率及诊断准确度。结果CLIA法在HBsAb阳性检出率为65.0%、HBsAg阳性检出率为50.0%、HBeAb阳性检出率为44.0%、HBeAg阳性检出率为22.0%、HBcAb阳性检出率为49.0%,均高于ELISA法阳性检出率的50.0%、31.0%、26.0%、8.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诊断准确度为92.0%高于ELISA法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法与CLIA法均可检出HBV感染血清学相关标志物,但CLIA法应用价值更高,诊断准确度较高,且阳性检出率高,可将其作为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 王丛王艳向丹丹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荧光免疫测定免疫血清
- 不同保存条件和存放时间的血液标本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9年
- 血液生化指标是临床上常见的医学诊断依据之一,对评估患者诊治效果和患者预后[1])都有重要意义,血液标本保存时间的长短,对血液样本检查结果可能产生影响[2]。为进一步明确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及放置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2017年7~11月对6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每份标本分为两份,分别在20℃室温、4℃冰箱保存,并于采样后即刻、放置2h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王艳
- 关键词:血清生化指标血液标本
- 血清肌酐、尿素氮与胱抑素C水平检测与肾病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胱抑素C(CysC)水平检测与肾病综合征(NS)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168例NS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组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肾功能损伤组(80例)与重度肾功能损伤组(88例),同时纳入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共计80例,均对其开展Scr、BUN、CysC检测,分析三种指标在对健康者及NS不同严重程度中的区别。结果研究组Scr、BUN与CysC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肾功能损伤组Scr、BUN与CysC水平均高于轻度肾功能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r、BUN与CysC三种指标用于检测NS能够有效帮助临床医师辨别NS病情严重程度,为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临床价值较高。
- 王东李娟王艳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血清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肾功能受损
-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中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因素,以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过程的规范性。方法选取病例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将在此期间收治的78例接受血液生化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验准确情况分为检验准确组与检验错误组,分析在不同标本采集过程、检验方式、存储条件与操作方式下患者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情况,将其中有差异项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计算,分析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果78例接受血液生化检查的患者中共有78份血液标本,检验准确的有66例,其占比为84.62%,检验错误的有12例,占比为15.38%。两组检验结果在标本采集、送检时间、送检的血液量充足情况、条形码粘贴情况、储存条件、检验过程、仪器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检验人员工作年限、患者饮食、运动情况与心理状态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验人员年龄与学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现标本采集、送检时间、血液量、条形码粘贴情况、储存条件、检验过程、仪器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检验人员工作年限、患者饮食、运动情况与心理状态均是影响患者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同时,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现标本采集、送检时间、血液量、条形码粘贴情况、储存条件、检验过程、仪器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检验人员工作年限、患者饮食、运动情况与心理状态均是影响患者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论在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标本采集、送检时间、血液量、条形码粘贴情况、储存条件、检验过程、仪器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检验人员工作年限、患者饮食、运动情况与心理状态均对检验结果准确
- 王东李娟王艳
- 关键词:血液生化检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