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杰
-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胡须刺激对于缺血性卒中小鼠脑组织可塑性研究
-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绝大多数存活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和认知等功能障碍.如何有效保护脑梗死后的脑细胞,恢复脑血流,改善神经功能仍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
- 孙金梅李继梅张成杰张英
-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H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IH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7岁,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5例脑脊液蛋白水平偏高,4例血沉结果异常,1例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5例ANA结果均异常,5例头颅MRI+增强检查可见弥漫性或局灶性硬脑膜强化,2例经病理活检确诊。5例患者均接受大剂量激素冲击继予小剂量激素长期维持治疗后,头痛均基本缓解。随访期1年,失联1例,另4例头痛无复发。结论:IHP临床较少见,多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颅神经受损表现,该病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可升高,风湿免疫系列中ANA结果普遍异常,头颅MRI+增强是其诊断的重要手段,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预后较好,但有复发风险。
- 孙金梅郑晓丹张成杰韩燕飞韩春玉
- 关键词: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头痛静脉窦血栓形成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诱发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1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或复发年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血压及心率变化、相关实验室检查及MRI检查结果等。对其中8例临床上诱发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头颅、脊髓MRI分析,同时与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51例NMOSD患者中8例合并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临床表现为其所致的反复的晕厥、头晕、心慌、大汗及乏力等。8例患者均大于60岁,中位数为65岁,其中6例血清AQP4为阳性,男女比例为3∶1;其中1例为首发症状,且出现在顽固性恶心、呕吐之后,MRI特点为极后区脱髓鞘性病变;7例为病程中出现,MRI检查特点为极后区或颈髓髓内脱髓鞘性病变表现。免疫治疗后有3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与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相比,NMOSD中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男性比率、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率、颈髓髓内病变发生率较高,血压失调不稳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临床症状应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应引起重视,尤其是老年男性合并慢性疾病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同时需及时检查颈椎MRI明确有无髓内病变,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 李尧孙金梅张成杰陈彬杨毅王淑辉王瑞金张拥波
- 关键词:体位性低血压颈髓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大约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针对病因,唯一的治疗方案是溶栓治疗,其他的治疗措施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等。虽经积极治疗,大...
- 张成杰李继梅
- 文献传递
- 感染相关的脑卒中
- <正>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遍及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引起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
- 张成杰李继梅
- 文献传递
- 胡须刺激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改善小鼠桶状皮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 2022年
- 目的:探讨规律胡须刺激是否可改善小鼠桶状皮质(Barrel Cortex)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和胡须刺激组,每组20只。胡须刺激组在小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后第3天开始给予规律胡须刺激(15 min/次,3次/d,共12 d)。3组小鼠均在造模后3、7、14 d进行贴纸去除试验;造模后14 d进行HomeCage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SPY)-1、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丝(N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纤维。结果:脑梗死造模后3、7、14 d,脑梗死组小鼠的贴纸感知时间和贴纸去除时间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造模后7 d,胡须刺激组小鼠的贴纸去除时间短于脑梗死组(P<0.05);造模后14 d,胡须刺激组小鼠的贴纸感知时间和贴纸去除时间均短于脑梗死组(均P<0.05)。HomeCage行为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和胡须刺激组小鼠活跃性指标均有明显下降,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胡须刺激组小鼠活跃性指标均明显提高,不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14 d,小鼠脑梗死灶周围SYP-1和GAP-43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给予胡须刺激后上调更加明显(均P<0.05);梗死灶周围NF的表达明显下降,给予规律的胡须刺激可逆转该改变(P<0.05)。免疫组化化学染色结果提示梗死灶周围NF形态紊乱,而胡须刺激后NF排列紊乱现象明显改善,染色强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规律的胡须刺激有助于改善小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推测部分机制与梗死灶周围SYP-1、GAP-43和NF等参与的神经可塑性有关。
- 孙金梅张成杰李尧陈彬
- 关键词:神经可塑性神经丝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
- 内因子抗体和(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内因子抗体和(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胃镜结果、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内因子抗体和(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的SCD患者13例的临床特点、血常规和维生素B_(12)(Vit B_(12))水平、神经电生理、脑和脊髓核磁、胃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亚急性起病7例,慢性起病6例。仅完善内因子抗体检测6例,结果均为阳性;同时检测内因子抗体和抗胃壁细胞抗体7例,其中仅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4例,二者均为阳性3例。5例患者伴有Vit B_(12)缺乏的其他原因。10例患者存在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均受累的症状和体征。5例患者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患者为正细胞性贫血。7例患者Vit B_(12)水平下降,包括1例患者10月前检测的Vit B_(12)水平下降。12例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9例提示周围神经损伤。12例患者行脊髓磁共振检查,4例异常。5例患者行胃镜检查,2例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所有患者均给予腺苷钴胺或甲钴胺肌肉注射,住院治疗2~3周后,12例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结论:内因子抗体和(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的SCD患者可同时伴有引起Vit B_(12)缺乏的其他原因。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同时受累为主。脊髓核磁检查可显示病灶情况,但阳性率不高。内因子抗体和(或)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的SCD患者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评估胃部病变情况。尽早肌肉注射补充Vit B_(12)有助于改善预后。
- 张成杰陈彬韩燕飞孙金梅
-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磁共振成像胃镜
- 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病灶部位CD45^(+)CD11b^(-)免疫细胞种类以及基因表达谱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不同时间点病灶部位CD45^(+)CD11b^(-)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以及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6~8周龄成年雄性C57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第1天(D1L组)、第3天组(D3L组)、第7天组(D7L组)、第14天组(D14L组)和第21天组(D21L组)。Sham组小鼠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处理但不进行大脑中动脉结扎,缺血性脑卒中各组小鼠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手术处理。按上述时间点取病灶组织消化后,流式细胞术分选CD45^(+)CD11b^(-)免疫细胞,然后应用RNA-seq技术,对小鼠不同时间点分选的CD45^(+)CD11b^(-)免疫细胞进行基因表达谱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细胞种类验证。结果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γδT淋巴细胞和天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数目逐渐上升,在D3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趋于稳定;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数目逐渐上升,在D14达到高峰;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目在D14出现明显的上升。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的CD45^(+)CD11b^(-)免疫细胞从外周循环系统浸润到病灶组织,早期主要以发挥先天免疫功能的CD45^(+)CD11b^(-)免疫细胞为主,中晚期主要以发挥适应性免疫的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为主。本研究首次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系统阐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时间点病灶部位CD45^(+)CD11b^(-)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以及基因表达特点,为研究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 朱彦兵朱彦兵潘雨花蕾赵羽商张成杰张成杰张拥波
- 关键词:小鼠基因表达谱
- 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82例病因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单纯性动眼神经麻痹(ONP)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分析单纯性ONP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病因及前3位病因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82例单纯性ONP的患者中,累及眼外肌的为60例(73.2%),表现为复视的13例(15.9%),上睑下垂的5例(6.1%),上睑下垂伴复视的42例(51.2%);同时累及眼外肌和眼内肌的为22例(26.8%);患者可伴随头痛、眼痛、头晕症状。病因:糖尿病40例(48.8%)、Tolosa-Hunt综合征14例(17.1%)、颅内动脉瘤11例(13.4%)、脑干梗死3例(3.7%)、颅内占位2例(2.4%)、非特异性硬脑膜炎1例(1.2%)、梅毒1例(1.2%)和不明原因10例(12.2%)。前3位病因组患者中,是否为眼外肌和眼内肌同时受累、是否为上睑下垂伴复视、是否伴头痛、是否伴眼痛,在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性ONP患者以累及眼外肌为主,糖尿病是导致单纯性ONP的首要原因,其次为Tolosa-Hunt综合征及颅内动脉瘤。前3位病因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中是否为眼外肌和眼内肌同时受累、是否为上睑下垂伴复视,伴随症状中是否伴头痛、是否伴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应检查,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
- 张成杰赵莹莹张拥波孙金梅李继梅
- 关键词:病因分析
- 虚拟现实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21年
-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对改善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6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虚拟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认知训练,虚拟组行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疗程均为6周。在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CO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半结构式访谈来评价2种认知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结果:康复后,2组的MoCA、MMSE和ADL评分均高于同组康复前,且虚拟组高于常规组(P<0.05);2组的PSQI评分与同组康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谈结果显示,虚拟组患者均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提高其认知功能,并愿意继续虚拟现实技术下的认知康复训练;常规组部分患者表示训练后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虚拟现实认知康复训练改善MCI患者的认知系统功能的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方法。
- 赵荣荣李谷维郭冲蔡娜张成杰
-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轻度认知障碍认知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