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雪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及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对临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的健康查体者300人,平均随访24个月,进行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评估,计算并分析其心脑血管事件率及全因死亡率。结果选取健康体检者300人,随访发现心脑血管事件18例(6%);全因死亡22例(7.3%)。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全因死亡者归为异常者,与其它正常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经济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合并恶性肿瘤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者与正常者之间理想总胆固醇率、理想吸烟状况、理想空腹血糖率、理想体育锻炼率、理想血压水平率、低盐饮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状态、体育锻炼、血压水平、空腹血糖风险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独立诱导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因素。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分级同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具有密切相关性,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情况理想时,可防范心血管事件,降低全因死亡率。
- 张立杰王晓玲宋巧凤王希柱周文华李志坤刘小雪
- 关键词:全因死亡率
- 心血管健康因素及行为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患者心血管健康因素及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7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人群分别进行冠心病健康信念问卷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的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中的健康责任、人际间关系、营养及自我实现等,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压力应对、运动和锻炼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维护健康动机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健康因素中的健康信念总分与其健康行为中的健康责任和营养呈正相关关系,健康因素中的知觉到益处与健康行为总分、营养、压力应对及自我实现呈正相关关系,知觉到严重度与运动和锻炼、自我实现呈负相关关系,维护健康动机与患者健康行为中的各个因素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信念等因素会对其健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患者如果具有正确的健康信念,就能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健康行为,从而对减轻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 王晓玲张立杰宋巧凤王希柱周文华李志坤刘小雪
- 关键词:冠心病
- 心血管健康因素及行为与慢性疾病、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因素及行为与慢性疾病、亚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人群90例,根据体检结果分为慢性病亚健康组32例及健康组58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心血管相关因素及行为。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各个时间点慢性病亚健康组研究对象的HR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 <0. 0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以及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在各个时间点慢性病亚健康组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 <0. 05);两组研究对象的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以及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在各个时间点慢性病亚健康组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 <0. 05);慢性病亚健康组研究对象工作休息、锻炼情况、吸烟饮酒以及饮食宵夜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慢性疾病、亚健康同心血管健康因素以及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应当加强相关疾病的宣传以及筛查,从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 张立杰王晓玲宋巧凤王希柱周文华刘小雪
- 关键词:慢性疾病亚健康
- 氯吡格雷上调长链非编码RNA-4231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缺氧/复氧(H/R)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对细胞进行H/R处理,建立细胞H/R损伤模型,分别使用不同浓度(H/R组0、低剂量药物组12.5μg/mL、中剂量药物组25μg/mL、高剂量药物组50μg/mL)的氯吡格雷处理细胞,正常培养的细胞设为对照组。用pcDNA-长链非编码RNA-4231(lncRNA-4231)转染细胞,设为pcDNA-lncRNA-4231组,pcDNA组为仅转染pcDNA,两组均进行H/R处理。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细胞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lncRNA-423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活化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R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及lncRNA-4231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MDA水平升高(P均<0.05);与H/R组比较,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及lncRNA-4231的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MDA水平降低(P均<0.05);低剂量药物组与中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与高剂量药物组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cDNA组比较,pcDNA-lncRNA-4231组细胞存活率和SOD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MDA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可能通过上调lncRNA-4231的表达水平减轻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刘婷婷宋巧凤王希柱闫玉敏刘小雪
-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肌细胞
- 哈巴俄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小鼠心肌结构及Keap1/Nrf2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哈巴俄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小鼠心肌结构及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的影响。方法取C57BL/6 J小鼠12只作为空白组(A组);另取48只小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I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氯吡格雷30 mg/kg),哈巴俄苷低剂量组(D1组,20 mg/kg)和高剂量组(D2组,40 mg/kg),各10只。C组、D1组、D2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A组、B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给药4周。试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超声心动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短轴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采用2,3,5-三苯基四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RT-PCR)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Keap1和Nrf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小鼠的FS、EF及心肌Keap1、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LVEDd、LVEDs、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心/体比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D1组、D2组小鼠的FS、EF及心肌Keap1、Nrf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LVEDd、LVEDs、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心/体比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D1组小鼠的FS、EF及心肌Keap1、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LVEDd、LVEDs、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心/体比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D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1组比较,D2组小鼠的FS、EF及心肌Keap1、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LVEDd、LVEDs、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心/体比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哈巴俄苷能改善AMI模型小鼠的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哈巴俄苷能促进小鼠心肌梗死区域Keap1和Nrf2 mRNA及蛋白表达,进而激活Keap1/Nrf2通路有关。
- 刘婷婷宋巧凤王希柱闫玉敏刘小雪鲁程绯
- 关键词:哈巴俄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结构小鼠
- 夜间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夜间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系。方法选择开滦研究资料2014—2015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纳入统计分析的共86 002例。根据睡眠时间将研究对象分成五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对肥胖的影响。结果夜间睡眠时间≤5h、6h、7h、8h、≥9h组的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6.9%、15.9%、16.0%、15.5%和1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因素后,同睡眠时间7h相比,6h组和≤5h组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OR值(95%)分别为1.06(1.01~1.12)、1.15(1.05~1.25)。结论睡眠时间短同肥胖的发生有关,夜间睡眠时间6h和≤5h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 刘爱娟王希柱宋巧凤刘小雪周文华吴寿岭
- 关键词:睡眠时间肥胖
- 高超敏C反应蛋白累积暴露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累积暴露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以参加2006-2007、2008-2009和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54 479人纳入统计分析。将研究对象根据高hsCRP累积暴露时间分为暴露0、2、4和6年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累积暴露组的恶性肿瘤累积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累积暴露组对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在平均随访(4.90±0.66)年期间共发生恶性肿瘤1 066例,不同高hsCRP累积暴露组的恶性肿瘤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09%、2.48%、2.37%和3.26%,随着高hsCRP累积暴露时间增加,总人群的恶性肿瘤累积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1,P<0.05。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暴露0年组相比,暴露2、4和6年组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4(0.99~1.32)、1.05(0.87~1.27)和1.34(1.08~1.67)。结论高hsCRP累积暴露是发生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 宋巧凤杜悦刘小雪胡万宁周文华王希柱吴寿岭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