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 作品数:3 被引量:79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城市化背景下近30年武汉市湿地的景观变化被引量:32
- 2009年
- 以1978—2007年6期LandsatTM(MSS)影像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武汉市湿地景观近30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武汉市湿地景观面积逐年减少,平均年减小量为1655.79hm2,年下降率为0.89%,其中1991—2002年湿地景观的年变化率高于武汉市湿地景观近30年间的年平均变化率,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相对应;研究期内武汉市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略有增加;湖泊湿地是武汉市湿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其面积下降速度最快,是武汉市湿地景观面积减少的直接因素,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并未改变武汉市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快速城市化使武汉市湿地景观表现出斑块密度和景观破碎度逐渐增大、分维数逐渐减小、连通性降低的趋势。虽然保护性法律法规的实施遏制了湿地萎缩的速度,但并未改变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武汉市湿地保护与规划,并着重开展河流和湖泊湿地的保护。
- 郑忠明李华周志翔徐永荣滕明君
- 关键词:湿地景观变化
- 武汉市湖泊与河流湿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研究
- 湿地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水文和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
- 李华
- 关键词:驱动力
- 文献传递
- 基于Ripley K函数的武汉市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被引量:45
- 2010年
- 基于1987、1996和2007年武汉市TM遥感影像,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之一的RipleyK函数,分析了武汉市市域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耕地是武汉市的景观基质,而林地、水体、草地、城乡建设用地和其他未利用地则以斑块或廊道的形式镶嵌其中;林地、水体、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在所有研究尺度下均呈现出显著的聚集空间格局,且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强于水体;耕地在小尺度下呈现出聚集的空间格局,随着尺度的增大,逐渐变为随机、均匀的空间格局.研究期间,武汉市林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逐次增大,水体、草地和耕地面积逐次减少;各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也发生了改变,总体表现为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聚集度降低,分布的均匀程度增加,而草地、水体和耕地的空间分布变得更加不均匀,聚集程度增加.与样方法、样线(带)法相比,利用样点分析景观格局具有简单、准确、易用等优点.Ripley K函数是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有效手段,是景观指数法的支持和补充.
- 高凯周志翔杨玉萍李华
- 关键词:景观异质性点格局分析景观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