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 作品数:83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载人航天领域预先研究项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火星探测光学有效载荷发展综述
- 火星探测计划将是我国在实现月球探测任务后的下一步深空探测计划,其中光学有效载荷是实现其科学目标的重要的有效载荷,本文综述了国外21世纪以来发射的火星探测卫星的光学有效载荷,对其科学目标和技术指标等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我国火...
- 李博
- 关键词:火星探测
- 文献传递
- 排气式气囊缓冲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气囊缓冲主动控制技术是提高气囊缓冲性能的一项技术,旨在排气阶段通过控制排气口面积的大小来控制囊内气体的压强以保持恒定,从而使得这一过程中的过载得以较为均匀分布。文章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对气囊缓冲主动控制技术进行了仿真研究。在建立气囊缓冲动力学模型时,没有采用通常的等熵方法来近似求解排气阶段的囊内气体温度,而是考虑了囊内气体的能量变化,并采用龙哥库塔法求解出了囊内气体温度、压强以及缓冲过载等重要变量,将气囊缓冲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中写入为自定义函数,建立气囊排气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分析了驱动机构响应时间与着陆速度对缓冲效果的影响,并结合主动控制气囊的工作特点尝试给出了合适的排气控制执行机构。文章对气囊排气主动控制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
- 李博高树义
- 关键词:气囊仿真回收着陆
- 一种弹道式再入卫星返回舱的定点回收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道式再入卫星返回舱的定点回收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可控翼伞、稳降伞;可控翼伞使返回舱在回收过程水平运动方向可控,从而使返回舱能够向预定的目标落点飞行,可控翼伞与返回舱可分离,返回舱的高度低于预设稳降高度...
- 刘涛许望晶李博黄明星唐明章滕海山卢齐跃龙龙张丽梅
- 一种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应急失压情况下的压力防护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载人航天器返回舱密封舱失压情况下的压力防护装置。采用在返回舱侧壁与大底连接区域安装柔性舱内囊,展开后与舱壁赋形,当返回舱密封舱发生失压情况下,通过启动预先安装在返回舱内部的柔性舱内囊,快速将其展开、固定...
- 竺梅芳戈嗣诚王立武李博唐明章廖航甄铎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Fluent-UDF的充气式返回舱气动特性计算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Fluent‑UDF的充气式返回舱气动特性计算方法,包括:求解得到指定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的各组分数密度,将指定温度范围和压力范围内的各组分数密度带入空气物性计算公式得到指定温度范围和压力范围内的空气的粘...
- 何青松曹旭王奇王广兴鲁媛媛李博许望晶沙治英
- 空间TDICCD相机动态信噪比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信噪比是空间光学相机系统的主要设计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相机的辐射性能。文章通过建立遥感卫星轨道模型,分析计算一年中任意时刻用太阳高度角和卫星观测角描述太阳、卫星、地面目标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将计算得到的卫星观测角和太阳高度角等参数导入大气传输软件MODTRAN,输出在相机入瞳处的地面目标光谱辐亮度,再根据信噪比的计算方法,最后完成TDICCD相机动态的信噪比计算值。通过该方法,可以计算任一时刻任一观测目标的信噪比,这将有利于判断在某一时刻的能量是否满足观测要求,以随时改变TDICCD的探测器级数,使得成像像质达到最佳。
- 阮宁娟苏云张科科李博
- 关键词:太阳高度角信噪比空间相机
-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清除的可展开锥形薄膜结构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清除的可展开锥形薄膜结构,涉及空间飞行器被动防护与安全领域;包括n个支撑管、迎风阻力面蒙皮、m个树脂框架、气瓶和固定底座;固定底座为正n棱锥结构;固定底座的底平面固定安装在外部飞行器上;固定底...
- 王立武甄铎房冠辉唐明章鲁媛媛戈嗣诚李博陈旭廖航王垒
- 文献传递
- 一种考虑非线性影响的充气式再入飞行器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非线性影响的充气式再入飞行器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和系统,属于航天器再入与返回领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充气压力、薄膜厚度、高超声速流场压力、温度这些非线性因素影响下的充气式再入飞行器静力学特性与模态、热模态特...
- 张章王立武吕智慧曹旭刘涛王奇武士轻黄明星黄雪姣李博
- 文献传递
- 空间红外相机标定机构的设计与随机振动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实现空间相机红外探测器的标定功能,设计了一套具有锁定机构的运动部件,驱动标准黑体完成标定和非标定两种状态的转换。针对航天器发射和在轨过程中特殊的力学环境,提出了永磁锁定-力矩器驱动技术,并把这种技术应用在空间红外相机标定机构的设计中。在发射过程中使用永久磁铁吸引运动部件,限制运动部件的转动自由度;在标定过程中,使用电磁力矩器驱动运动部件实现解锁和标定。采用模态缩减的方法对机构进行随机振动分析,标定机构的一阶谐振频率为209.4 Hz,大于100 Hz的设计要求。随机振动验证了以上设计与分析的一致性,振动试验后标定机构工作正常。这种锁定和驱动技术在航天遥感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孙德伟杨佳文李博
- 关键词:驱动技术
- 大质量航天器气囊着陆缓冲过程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针对新型载人飞船返回舱和运载火箭子级等大质量航天器的着陆回收需求,对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进行了研究。文章介绍了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建立了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缓冲着陆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表明缓冲过载可控,着陆姿态稳定,满足大质量航天器着陆回收需求。通过建立地面试验系统,完成了带模型的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垂直工况投放试验。投放试验结果表明,主动排气控制工作正常,能够有效耗散能量,模型和缓冲气囊均结构完好,无侧翻和明显反弹,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气囊结构的设计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能够满足大质量航天器的垂直着陆回收需求。研究结果对大质量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廖航竺梅芳竺梅芳王立武雷江利
- 关键词:缓冲气囊着陆缓冲航天器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