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莉 作品数:10 被引量:4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逐步增加口服非布司他剂量降尿酸治疗减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了解痛风患者初始降尿酸治疗过程中,通过逐步增加口服非布司他剂量的方法是否与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同样有效。明确通过逐步增加口服非布司他剂量的方法是否可以达到血尿酸达标控制的效果。方法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研究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非布司他剂量从10 mg/d逐步增加到40 mg/d)、B组(固定剂量非布司他剂量40 mg/d+秋水仙碱0.5 mg/d)和C组(固定剂量非布司他剂量40 mg/d),观察24周。每4周进行1次随访。痛风发作时首选NSAIDs控制症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27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253例患者接受治疗。211例患者完成了全部的治疗与随访。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A组共有21例出现了37次痛风发作,B组共有20例出现35次发作,C组共有26例出现44次发作。痛风发作率A组21/84(25.0%),B组20/85(23.5%)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24)。C组痛风发作率26/42(61.9%),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40,P<0.01)。A组4周和8周血尿酸达标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周时χ^2=42.743,P<0.01;8周时χ^2=26.351,P<0.01),12周后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χ^2=0.452,P=0.798;24周时χ^2=0.219,P=0.896)。结论逐步增加非布司他剂量和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有效地减少了痛风发作。逐步增加非布司他剂量可能是在初始降尿酸治疗期间替代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王贵红 夏江莉 周胜利 左婷 李然关键词:痛风 尿酸 非布司他 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VEGF及MMP-9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肾病内科收治的Ig A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尼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来氟米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血清VEGF及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总不良反应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总不良反应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血尿氮(blood urine nitrogen,BUN)、血肌酐(creatinine,Cr)、VEGF及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UN、Cr、VEGF及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GF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泼尼松治疗,可更显著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VEGF及MMP-9水平有关。 王全胜 刘永梅 夏江莉 曹丹 严洪涛关键词:泼尼松 来氟米特 IGA肾病 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9年 夏江莉 李向培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自身免疫性疾病 HMGB1 致炎作用 坏死细胞 受体结合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51例临床分析 夏江莉 李向培 厉小梅 钱龙 马艳 张宏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氯喹与醋酸泼尼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氯喹与醋酸泼尼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SLE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硫酸羟氯喹和醋酸泼尼松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肝肾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水平比较,组间CRP、WBC、ESR、IgA、IgG、补体C3、补体C4、ALT、AST、SCr和BUN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ESR、IgA、IgG、ALT、AST、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补体C4水平[(5.18±1.08)×109个/L,(0.22±0.05)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51±0.52)×10~9个/L,(0.18±0.0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补体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氯喹与醋酸泼尼松治疗SLE可有效调节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夏江莉 刘永梅 陈学琴 王全胜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甲氨蝶呤 硫酸羟氯喹 醋酸泼尼松 生化指标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住院的76例RA患者为研究组;38例非RA关节病患者(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为参照组;以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3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一般资料: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RDW-CV、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百分比(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同时比较三组免疫学指标:抗环瓜酸肽抗体(抗CCP)、抗链球菌素“O”抗体(ASO)、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3)、补体C4(C4)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DW-CV在RA中的诊断效能;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RDW-CV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RBC、Hb水平:研究组低于参照组,且参照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DW-CV水平: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且参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抗CCP抗体、ASO水平: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3、C4水平:研究组小于参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CV曲线下面积为0.728(P<0.05),其诊断R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20%、78.90%,诊断性能优于CRP和ES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DW-CV与RA病程、ESR、C3相关,回归方程决定系数0.341;相关性分析显示RDW-CV与RA病程正相关(r=0.352,P<0.05),与ESR正相关(r=0.313,P<0.05),与C3负相关(r=-0.232,P<0.05)。结论RDW-CV可作为潜在的炎性指标,对RA诊断和病情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董晓玉 贾晓益 夏江莉 许丹丹 王席关键词:红细胞指数 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炎症及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63例痛风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组及痛风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组。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观察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身心健康评分、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水平。结果:RA组及GA组身心健康评分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RA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补体3(C3)水平显著高于GA组(P<0.05),白细胞(WBC)总数明显少于GA组(P<0.05),两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及补体4(C4)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痛风关节炎患者身心健康状况差,易出现炎症、免疫功能紊乱现象,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程度较深,免疫功能影响更大。 陈学琴 刘永梅 马喜喜 胡琳玮 夏江莉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关节炎 身心健康 炎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HMBG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水平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SLE患者60例,其中男性4例,女... 夏江莉关键词:红斑狼疮 炎症 文献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HMGB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LE患者6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10分)和稳定组(<10分)各30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患者HMGB1血清水平较正常和稳定期SLE患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水平、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C4成负相关(P<0.05),抗ds-DN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HMGB1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感染、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C3、抗RNP抗体、抗SSA或SSB抗体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HMGB1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夏江莉 李向培 钱龙 厉小梅 汪国生 马艳 张宏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 红斑狼疮 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