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娜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2篇滩涂资源
  • 2篇网络
  • 1篇东北部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恢复措施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石流
  • 1篇适宜性
  • 1篇突变级数
  • 1篇突变级数法
  • 1篇突变理论
  • 1篇土壤
  • 1篇土壤肥力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退化生态

机构

  • 6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田娜
  • 5篇杨东
  • 4篇焦金鱼
  • 1篇郭盼盼
  • 1篇郑凤娟
  • 1篇方小敏
  • 1篇刘洪敏
  • 1篇李吉均
  • 1篇刘强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甘肃省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被引量:3
2007年
运用层次分析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对甘肃省内5条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作了综合的实证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5条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度值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说明5条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在发展水平和发展协调度2方面均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杨东田娜焦金鱼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评价神经网络
植被恢复措施与土壤酶活性和肥力的相关性研究——以半干旱林区为例被引量:10
2007年
研究甘肃省临夏州太子山林区云杉幼林—油松林和云杉成熟林—杨桦林土壤化学性质与其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为分析该地区不同林下土壤供肥能力、营养元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维护地力、提高森林生产力等,提供有关土壤生物化学活性方面的科学依据。
杨东田娜焦金鱼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土壤肥力退化生态系统
基于突变理论的岷县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前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方面使用的方法有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GIS等。但这些方法均缺乏系统间由量变到质变的非线性突变特征。运用突变级数法将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针对甘肃省岷县6个流域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采用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步骤,不需对评价指标赋以精确权重,它只考虑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避免了直接使用难于确定且主观性较大的"权重"概念,因而显得更加简捷方便。同时,评价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杨东焦金鱼田娜
关键词:泥石流突变级数法危险性区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滩涂资源适宜性评价——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被引量:16
2010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资源丰富,滩涂面积随着河流泥沙入海淤积的不断增加,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该区的滩涂开发水平低和方法简单,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滩涂资源的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但在滩涂的适应性评价中应用较少。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滩涂资源为例,选取地貌类型、土壤含盐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等限制因子作为滩涂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东营市三县两区的滩涂利用现状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每个县区都有最适宜本区开发的等级,与东营市实际情况较吻合,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东营市滩涂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的建设性对策。
杨东郑凤娟刘强刘洪敏郭盼盼田娜
关键词:BP神经网络
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资源锐减,土地不合理利用加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需求日益提高的矛盾不断尖锐,严重危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滩涂资源作为潜在的十分宝贵的土地后...
田娜
关键词:滩涂资源评价指标BP人工神经网络
文献传递
陇西黄土沉积记录反映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季风的演化过程被引量:9
2008年
对黄土高原西部的陇西盆地中断岘黄土剖面地层中的磁化率、粒度、CaCO3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在末次间冰期以来,其冬、夏季风的变化分别经历了多次相对增强的时期;其演化阶段基本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SPEC-MAP)对比,并且与同期的印度洋季风强度变化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认为,全球冰量变化可能不是控制青藏高原季风演变的决定因素,而其它因素如太阳辐射变化及高原下垫面状况对高原季风演化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杨东焦金鱼田娜方小敏李吉均
关键词:青藏高原季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