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易 作品数:11 被引量:52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省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2013年“苏力”与“潭美”相似路径台风大暴雨落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17 2015年 以2013年两个路径相似但大暴雨分布有较大差别的台风"苏力"和"潭美"为研究对象,从台风结构及其动力、水汽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降水条件差异,结果表明:台风登陆过程中,"苏力"结构发生南倾是造成台风南侧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南侧弱东风气流导致"苏力"北侧水汽辐合上升运动较弱,水汽辐合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流场垂直运动南强北弱的不均分布是台风环流南侧大暴雨产生的有利动力条件;台风受南亚高压的东南侧东北气流影响,二者的相对位置,有可能影响到台风辐合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和高层辐散场南强北弱的分布,从而对台风暴雨南强北弱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中层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西南侧,对台风南侧暴雨增幅起重要作用。台风"潭美"结构对称,低空西南与东风两支急流将充沛水汽汇合于台风环流北侧,副高南侧东风急流的增强和闽东北地形抬升对台风北侧暴雨的增幅作用十分显著。台风位于南亚高压东环的西南侧,受偏东气流的分流辐散影响,"潭美"辐合中心随高度北倾和中层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北侧,也是促进台风北侧暴雨增强的原因。 林小红 刘爱鸣 刘通易 韩美 吴巍 吴幸毓关键词:台风结构 双台风“纳沙”和“海棠”登陆后强度变化成因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 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林小红 林小红 蔡义勇 韩美 郭弘关键词:双台风 台风强度 水汽输送 信息化对智慧气象支撑作用的探讨 2017年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智慧气象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智慧气象需要信息化的支撑的分析,深入研究信息化对智慧气象的支撑,并分别从信息化在信息获取智能化、数据环境建设规范化、气象数据研究大数据化、部门数据应用融合化、信息服务及时定制碎片化、气象科技创新持续化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最后对未来的智慧气象发展做出总结展望。 曹海 陈自力 刘通易关键词:气象 信息化 登陆闽东北台风暴雨落区差异的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路径相似的登陆闽东北台风所造成的暴雨落区有显著差异。对比分析了台风暴雨位于路径左侧和右侧的两类个例组的影响条件差异性。结果表明,二者在200 hpa、500 hpa和850 hpa的环流特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散度中心随高度南倾是流场垂直运动南强北弱不对称结构的重要动力条件;闽东北地形抬升对流场垂直运动北强南弱起到一定的增幅作用;高低空环境风垂直切变对降水结构的非对称分布有着很好的动力指示意义;对流层冷暖交汇的高度和强烈程度对层结不稳定强弱起到关键的作用。 林小红 吴巍 韩美 刘通易 吴幸毓 刘爱鸣福建省2014年7-9月气候概况及主要天气过程特点 2015年 1气候概况评述 福建省2014年夏季(7~9月,下同),平均气温为28.0℃,偏高1.1℃,属显著偏高,位居1961年以来第二位,仅次于2003年;降水量为530.9mm,偏多0.6成。季内有1个台风登陆我省,3个影响我省,其中登陆台风“麦德姆”风雨影响大,灾害损失较严重。8月无台风登陆和影响,实为罕见。 刘通易关键词:气候概况 台风登陆 平均气温 登陆台风 灾害损失 登闽西行衰减台风引发后部暴雨的成因诊断及数值模拟 本文利用上海台风所台风资料、福建省降水资料以及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登闽西行衰减台风引发的后部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重点针对最强12h暴雨的产生进行成因诊断。 林小红 韩美 郭弘 刘通易 李雅芬1965-2010年7-9月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台站降水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最佳台风路径等资料,对1965—2010年夏季(7—9月)影响中国热带气旋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热带气旋降水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和南部,夏季平均的热带气旋降水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自1965年以来,夏季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降水呈现华东及东南沿海增多,华南沿海、海南岛以及西南地区减少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一方面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导致同期中国东部地区上空水汽辐合增强;另一方面热带气旋的引导气流发生变化,使夏季热带气旋盛行路径由南海向东亚沿岸偏移,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致使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降水发生变化。 刘通易 吴立广 张娇艳 任福民关键词:热带气旋降水 热带气旋路径 水汽输送 全球变暖 2016年5月8日福建省暴雨过程分析 2016年5月5日-10日,福建省中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暴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强降水落区集中,为历史同期罕见。其中,过程最强,范围最大的降水发生在5月7日20时至8日20时,8日凌晨,强降水造成三明市... 刘通易 曹海 高珊关键词:暴雨 高低空急流 热力不稳定 冷空气 文献传递 三个典型登闽空心结构台风强降水分布差异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1710"海棠"、1307"苏力"和0709"圣帕"这三个典型登闽空心台风分别于2017年7月31日、2013年7月13日和2007年8月19日产生的强降水分布差异采用诊断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高层辐散分流通道显著不同,"海棠"与"圣帕"为反气旋性流出气流,"苏力"属于单一流出通道。环境风垂直切变方向对"海棠"与"苏力"大降水落区有一定预报指示意义。湿度锋区及干舌侵入位置的差异对三个台风空心结构形成及强降水分布的差异有重要影响。湿位涡场均呈现下负上正分布,表明大气在低层为对流不稳定状态。湿正压项是"海棠"与"圣帕"台风MCS发展的主要不稳定条件,而湿正压项和湿斜压项均对"苏力"台风MCS发展起加强作用,其中湿正压项对MCS非对称分布起主要作用。 林小红 吴建成 刘通易 韩美 郭弘 柯小青台风“利奇马”在福建焚风效应分析 2023年 2019年8月9-11日福建沿海出现罕见的大范围高温酷热天气,伴随着低湿与大风。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过程中,台风“利奇马”外围西北气流经过福建中部山脉,与山脉交角较大,在背风坡出现下沉运动导致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增温,强的下沉运动对应着较强的增温现象,同时风力较大、湿度较小,是台风影响下福建出现的一次典型的焚风效应。 高珊 刘通易 吴幸毓 陈淼关键词:高温 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