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洪武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松栎混交林
  • 3篇混交
  • 3篇混交林
  • 2篇种群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过程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命表
  • 1篇生态条件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因子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6篇张洪武
  • 4篇王得祥
  • 3篇黄雅昆
  • 3篇于飞
  • 1篇魏丽婧
  • 1篇牛辉陵
  • 1篇陈莉莉
  • 1篇侯琳
  • 1篇胡有宁
  • 1篇郭廷栋
  • 1篇史晓晓
  • 1篇邓宏兼
  • 1篇罗令
  • 1篇边禄森
  • 1篇张子良
  • 1篇王兆杰

传媒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方法综述被引量:11
2010年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陆地碳的主要储存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森林固碳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精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已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研究方法:生物量清单法、微气象学法、蓄积量法、生物量回归模型、模型法和遥感估算法进行了评述,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张洪武罗令牛辉陵邓宏兼边禄森侯琳
关键词:碳储量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
不同生态条件下松栎混交林3种优势乔木种群的更新规律被引量:11
2013年
为探究秦岭林区松栎混交林群落乔木优势种的更新规律,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3种优势乔木种群更新随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海拔、坡向、坡位等生态因子对3种乔木的天然更新均具显著影响;3种优势乔木树种幼苗密度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林分密度从850株.hm-2增加到1 525株.hm-2时,3种幼树密度也逐渐增加,但林分密度为1 900株.hm-2时,3种幼树密度均显著降低;从海拔1 283m增至1 665m,锐齿槲栎和油松幼苗幼树密度均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海拔增至1 835m时,这两种幼苗幼树密度均显著降低。(2)华山松幼苗幼树密度一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从南偏西20°到75°,锐齿槲栎和华山松幼树密度逐渐降低,至北偏东40°(阴坡)时又显著增加,但3种乔木幼苗及油松幼树密度一直随坡向变化而增加;锐齿槲栎幼苗密度在下坡位显著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但油松和华山松幼苗幼树随坡位由下到上逐渐增加。结果提示,处于中海拔、阴坡且密度适中的林分3种优势乔木更新最佳,对这类林分实施封禁将有助于松栎混交林优势乔木的天然更新。
于飞王得祥史晓晓魏丽婧黄雅昆张洪武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生态因子
松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0
2014年
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酶、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在土层间自上而下急剧减少,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占土壤剖面总数的51.55%以上。(2)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为主,占总数的99.70%~99.96%;放线菌次之,占总数的0.04%-0.30%;真菌最少,小于0.01%。(3)密度中等(1500。1650株hm^-2)的林分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4)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及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
陈莉莉王得祥于飞王兆杰黄雅昆张洪武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土壤理化性质
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短柄枹栎种群的数量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短柄枹栎林群落进行调查,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划分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同时进行生存分析及谱分析,以揭示秦岭佛坪短柄枹栎种群的数量特征。结果显示:(1)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短柄枹栎种群以中幼林为主体,老龄个体较少,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属增长型种群。(2)短柄枹栎种群的死亡峰值出现在第Ⅰ龄级(胸径0~5cm)和第Ⅵ龄级(胸径25~30cm),生命期望在第Ⅱ龄级(胸径5~10cm)时达到最大;短柄枹栎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可视为稳定种群。(3)短柄枹栎种群动态存在着周期性,基本周期较长,且大周期内存在小周期。研究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短柄枹栎种群目前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黄雅昆王得祥张洪武郭廷栋胡有宁
关键词: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谱分析
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为揭示秦岭南坡植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典型分布区域设置45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统计分析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这一演替序列过程中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成和α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1)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3种群落共有维管植物312种,隶属于73科183属,其中草本植物136种,灌木(含木质藤本)98种,乔木78种;油松林群落包含52科117属190种,松栎混交林群落含有60科95属129种,锐齿栎林群落则为50科109属178种。(2)沿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群落演替序列,草本层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丰富度呈"V"形变化趋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其中松栎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研究表明,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总体上呈现单峰型变化,与中期物种多样性假说一致;物种多样性可能仅仅是群落稳定的一个基础或前提条件。
张洪武于飞王得祥张子良
关键词:演替物种组成
秦岭林区松栎混交林目标结构及其调整技术研究
本研究以秦岭林区松栎混交林群落为对象,以火地塘林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设置典型样地24个,研究现有林分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建群种更新特征、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特征,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探讨该群...
张洪武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秦岭林区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