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武娟
- 作品数:31 被引量:18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稻虾综合种养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稻虾综合种养[Integrated rice–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culture,IRCC]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具体影响,研究比较了水稻单作(Traditional rice field,TRF)及综合种养年限分别为2、4、6和10年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碳代谢能力。结果表明:在IRCC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得到提升,土壤中总碳、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亚硝态氮及速效磷含量高于TRF模式,且土壤肥力存在空间差异,表现为养殖环沟(Trench of rice-crayfish field,TRC)大于耕作区(Paddy of rice-crayfish field,PRC);其中总碳、有机碳、总氮、氨态氮、亚硝态氮和总磷含量随着综合种养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种养年限增加先升高后下降;不同种养年限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但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随种养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土壤中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空间和时间差异性,表现为PRC大于TRC,PRC中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排序为AWCD_(PRC-2)>AWCDTRF>AWCDPRC-4>AWCD_(PRC-6)>AWCD_(PRC-10),TRC中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排序为AWCD_(TRC-4)>AWCD_(TRC-2)>AWCD_(TRC-6)>AWCD_(TRC-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短期(<4年)持续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碳源利用能力,但长期的稻虾综合种养会降低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碳利用活性。研究结果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许元钊宋庆洋王辉易建华毕永红米武娟宋高飞
- 关键词:土壤肥力微生物群落克氏原螯虾
- 两种绿藻辅助饲喂对克氏原螯虾生理活性的影响
- 2020年
- 以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在正常投喂人工颗粒饲料的基础上辅助添加小球藻、刚毛藻饲喂克氏原螯虾的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添加小球藻(1.0×10^6—1.0×10^7 cells·L^-1)、刚毛藻(0.06—0.08 g·L^-1)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与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肝胰脏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机体的血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5),外骨骼和肌肉中虾青素的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单独添加刚毛藻肌肉虾青素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血清、肝胰脏和肌肉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肝胰脏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摄食小球藻和刚毛藻对于克氏原螯虾的抗逆活性和免疫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养殖水体中适度添加小球藻和刚毛藻有助于克氏原螯虾的健康与活力。
- 宋庆洋李长江米武娟黄宇波程咸立马达文毕永红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小球藻刚毛藻生理活性
- 克氏原螯虾壳虾青素提取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3
- 2018年
- 以新鲜克氏原螯虾壳为原料,比较了冷冻干燥、常温风干和烘干3种前处理方式对克氏原螯虾壳虾青素的提取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提取溶剂、料液比例、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提取次数对虾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虾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丙酮的萃取效果优于无水乙醇和石油醚,风干和烘干处理的虾壳虾青素提取量显著低于冷冻干燥处理,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g∶mL)、温度30℃、时间2 h、重复提取2次。最佳提取条件下2次提取的加标回收率为99.2%,新鲜虾壳虾青素平均提取量为148.2μg/g。
- 宋庆洋米武娟王斌梁黄宇波黄宇波毕永红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虾青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区域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 区域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关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的决策依据。
本文论述了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的应...
- 米武娟
-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评价TOPSIS法物元分析模型水质趋势分析
- 文献传递
- 葛仙米生长的尺度效应被引量:5
- 2017年
- 为考察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群体粒径变化对营养成分和光合活性的影响,测定了生长过程中不同粒径群体的色素成分、光合特性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叶绿素a、藻胆蛋白含量随群体粒径增大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粒径4.85 mm时最高,藻蓝蛋白/叶绿素a、藻红蛋白/叶绿素a以及别藻蓝蛋白/叶绿素a的比值随粒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最大潜在光合能力(Fv/Fm)随群体粒径增大逐渐降低,大群体可通过光系统I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链耗散多余能量以保护光合作用系统;多糖含量在粒径3.03 mm时最高。研究结果显示葛仙米生长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细胞组分与光合活性对群体粒径变化具有显著的响应,开展规模化培养和采收需要关注这一效应。
- 赵雪潘婷婷米武娟毕永红胡征宇
- 关键词:葛仙米代谢产物
-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分析被引量:16
- 2011年
- 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和不同水位的蓄水,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段2003~2009年主要代表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蓄水前后整体水质进行评价,以各月水质类别占全年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考虑粪大肠菌群,三峡库区重庆江段总体水质良好,各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大多为Ⅲ类(含优于Ⅲ类水),少数断面个别年月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超标较严重。干流2003~2009年Ⅲ类水质类别所占比例为58.9%~80.56%,且比重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平缓;支流2004~2009年Ⅲ类所占比例为80.3%~96.96%,年变化趋势平缓。三峡水库蓄水6 a来,库区江段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
- 吕平毓米武娟
- 关键词:水质评价水质类别蓄水前后三峡水库
- 三峡水库香溪河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2013 2014年采用黑白瓶测氧法对香溪河不同站点(上、中、下游及其支流库湾)和不同水深(0.5、1.0、2.0、5.0和10.0 m)的初级生产力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1)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水域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支流和上游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中、下游,下游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最低;初级生产力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3)光照强度、水温和天气对初级生产力有显著影响,水体叶绿素浓度与初级生产力极显著相关.结果显示,蓄水后改变的水文情势将香溪河的初级生产划分为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水动力条件成为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依据初级生产力判断香溪河为富营养、自养代谢型水体.
- 张琪袁轶君米武娟杨毅毕永红胡征宇
- 关键词:三峡水库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
- 克氏原螯虾两种养殖模式的食物网结构及其食性比较被引量:10
- 2020年
- 为比较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精养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下的食物网结构及其食性差异,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基础食源与消费者的δ13C和δ15N进行了分析,并借助SIBER考察了各自的食物网结构,定量计算不同饵料对克氏原螯虾食物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在采集的19种样品中,消费者的δ13C值介于–34.22‰—–25.34‰,δ15N值介于2.33‰—8.05‰,营养级介于1.46—3.64;在精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营养级(2.34)高于共作模式(1.79)。食物网结构参数对比表明,两种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生态空间利用率接近,但共作模式的食物网营养结构多样性较高,群落的营养生态位范围较宽,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低,不同物种竞争激烈程度较低;食性分析显示,在两种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δ15N值与其体长、体重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克氏原螯虾营养级随着其体型增大而提高,另外克氏原螯虾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均偏向于摄食动物性饵料,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饵料来源分布较精养模式更均匀,其植物性饵料贡献率较精养模式更高。研究表明:精养模式的物质能量从基础食源传至克氏原螯虾的传递损耗较共作模式要高;与精养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更偏向植食性。
- 周正米武娟许元钊宋庆洋毕永红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稳定同位素食物网食性
- 一种快速定量硅藻细胞密度的分子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定量硅藻细胞密度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待测水样经膜过滤后,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并纯化;2、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硅藻的rbcL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记录Ct值;3、取已知细胞密度的单种培...
- 毕永红常志兵梁建奎刘洋米武娟宋高飞
- 三峡坝前水域食物网结构分析
- 本研究选择茅坪水域和香溪河水域作为坝前干流和支流的代表性水域,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干支流水域的食物网结构.结果 显示,坝前干流水域鱼类的δ13C范围是-33.5‰~-19.4‰,支流水域鱼类为-28.3‰~-13....
- 周正王斌梁米武娟毕永红
- 关键词:食物网三峡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