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

作品数:4 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树脂
  • 2篇水性
  • 2篇喷涂
  • 2篇接触角
  • 2篇阶层
  • 2篇硅树脂
  • 2篇超疏水
  • 2篇超疏水性
  • 1篇旋涂
  • 1篇旋涂法
  • 1篇氧化锰
  • 1篇水钠锰矿
  • 1篇喷涂法
  • 1篇阶层结构
  • 1篇厚度
  • 1篇厚度控制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4篇贺军辉
  • 4篇王东
  • 3篇刘红缨
  • 2篇刘林林
  • 1篇杨巧文
  • 1篇田华

传媒

  • 3篇影像科学与光...
  • 1篇化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隐钾锰矿型和水钠锰矿型氧化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隐钾锰矿型(简写为Cry)和水钠锰矿型(简写为Bir)氧化锰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锰的氧化物,因其特殊的结构和优越的离子交换、吸附、氧化和催化等性能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Cry和Bir型氧化锰的结构特点和掺杂改性研究,综述了Cry和Bir型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降解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一些应用进展。
刘林林田华贺军辉杨巧文王东
关键词:氧化锰
旋涂法制备功能薄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12年
作为众多的薄膜制备方法之一,旋涂法具备薄膜厚度精确可控、高性价比、节能、低污染等优势,在微电子技术、纳米光子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单介绍了旋涂法的模型、机理及其主要参数的估算方法,并总结了近几年来用旋涂法制备光学、微电子学等功能薄膜的新进展,最后对旋涂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东刘红缨贺军辉刘林林
关键词:旋涂法厚度控制
喷涂法制备功能性超疏水复合涂层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常用工程材料硅树脂BP与Stber法合成的二氧化硅(SiO2)分散液为原料,运用喷涂法(spray-coating)制备出了功能性微/纳粗糙(MNR)结构的超疏水涂层,其接触角可以达到146.5°,滚动角小于1°(测试液滴量为15μL).通过分析喷涂法制备复合涂层所需的条件,得出喷涂液pH=7.7—8.0时,在适当的硅树脂BP/SiO2配比条件下,复合涂层表面形成了与荷叶表面类似的MNR结构.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MNR复合涂层表面类球状突起小球的体积有增大的趋势.结合硅树脂BP的低表面能,MNR复合涂层具备了超疏水性,且复合涂层具备良好的耐腐蚀和耐老化性能.
王东贺军辉刘红缨
关键词:喷涂硅树脂超疏水性接触角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硅树脂复合超疏水功能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和硅树脂制成混合液,采用喷涂法(spray-coating)制备出了具备超疏水性的复合涂层.研究了二氧化硅、硅树脂不同含量配比对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的接触角随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二氧化硅含量大于3%(质量分数)时,涂层显现超疏水性;当二氧化硅含量为3%(质量分数)、硅树脂含量为7%(质量分数)时,涂层与水的接触角达到151.6°,滚动角接近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发现超疏水性的涂层具备微-纳复合阶层结构,类球状突起粒径在5μm左右,类球状突起上分布纳米团聚颗粒,直径约为50 nm.这种类似荷叶表面的微(纳复合阶层结构,结合硅树脂的低表面能,使得复合涂层具备了超疏水性能.
王东贺军辉刘红缨
关键词:喷涂硅树脂超疏水性接触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