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太

作品数:3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9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5篇艺术
  • 5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文学
  • 6篇文化
  • 4篇民族
  • 3篇叙事
  • 3篇遗产
  • 3篇文本
  • 3篇民国
  • 3篇个案
  • 2篇多民族
  • 2篇学科
  • 2篇译介
  • 2篇人类学
  • 2篇身份
  • 2篇清末
  • 2篇族群
  • 2篇作家
  • 2篇文化表述
  • 2篇戏剧
  • 2篇苗族
  • 2篇民国时期

机构

  • 24篇四川师范大学
  • 11篇四川大学
  • 2篇西藏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35篇李国太
  • 2篇黄尚军
  • 2篇罗亮星
  • 2篇李锦萍
  • 1篇余红艳
  • 1篇李志农
  • 1篇吴正彪
  • 1篇廖惟春

传媒

  • 3篇中外文化与文...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百色学院学报
  • 2篇四川民族学院...
  • 2篇三峡论坛
  • 2篇文化遗产研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艺术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中国社会历史...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族际通婚与身份认同的非对称性——基于藏彝走廊汉族移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在多民族聚居区域,族际通婚被视为衡量族群关系及其身份认同的重要指标,且通常认为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态势。基于藏彝走廊汉族移民的田野材料显示,族际通婚对族群关系的改善固然十分重要,但并非会必然改变少数族群的身份认同。族际通婚率的高低与族群关系以及族群身份认同并不直接相关,对族际通婚的研究应基于'长时段'的考察。族群融合也并非一个不可逆的线性过程: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少数族群的原生认同一旦被激活,便会使已经发生的结构同化出现逆向趋势,最终导致族群文化趋向'和而不融'和'多元并置'。
李国太
关键词:身份认同婚姻关系藏彝走廊
北京大学“歌谣学运动”与四川民俗学的兴起
2023年
从区域视角审视北京大学歌谣学运动,将为理解中国现代民俗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多地、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川籍人士积极参与了歌谣学运动,尤其是为歌谣和民俗的搜集,提供了诸多四川的材料。他们多为寓京学生,部分是社会职员,所搜集的主要为耳熟能详、通行于其家乡所在地的歌谣。搜集人虽缺乏自觉学科意识,也并未采用实地采录之方法,但歌谣学运动中川籍人士的活动,为四川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容忽视。
李国太徐艳君
神圣与世俗: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声的人类学阐释被引量:1
2022年
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声可分为神圣之音和世俗之音。神圣之音主要遵循儒家“礼”的规范,世俗之音则是中国“俗”文化的最佳呈现。仪式音声贯穿丧葬仪式始终,形塑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声“静”与“闹”的二元结构。“静”营造“神圣”气氛,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对亡者的尊敬,实现祀神、娱神功能;“闹”具有驱除污秽,实现空间“洁净”,使生活空间恢复到正常“次序”的功能。
罗亮星李国太
关键词:丧葬仪式仪式音声
离散与重聚:明末清初大巴山区的宗族过程——以通江“三李”家族为例
2024年
在区域中理解中国是中国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旨趣,结构过程、礼仪标识和逆推顺述是其提出的三个关键概念,它们为中国历史的区域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文章聚焦明清之际大巴山区的宗族过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通江三李家族存世的44通墓碑铭文为基本史料,结合族谱、县志,以及李氏族人诗文集和民间文学等材料,认为三李家族能从清初离散状态迅速实现重聚的原因有三:第一,在清初诡谲的政治局势下,李能白、李蕃父子没有身份认同的困境,自然地选择了入仕清廷,获取了政治资本;第二,李氏家族在明代中后期弃商业儒,明末清初的战乱并未中断科举致仕的家族理想,积累了文化资本;第三,选择与境内“明遗”家族后裔或有功名家族通婚,建构起一个延绵不绝的精英阶层的通婚网络,拥有了社会资本。三李家族的个案表明,宗族是解开明清以来大巴山区社会结构过程的一把钥匙,家族重聚的过程也正是当地社会再结构化的过程。
李国太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
云南维西玛丽玛萨人身份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玛丽玛萨人自20世纪初开始了民族文化的积极认同和构建,重新定义和诠释了自己的文化和文化身份,为散居族裔实现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积极对话,建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环境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从散居族裔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玛丽玛萨人近年来开展一系列文化重建活动的原因,并对其现状和前景做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以玛丽玛萨人为代表的散居族裔,对自身文化的现实处境和发展机遇所具有的自觉把握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否避免丧失自我,实现自身文化顺利转型的关键性因素。
李志农李国太廖惟春
清代、民国时期巴蜀方志农业词汇述略——兼论地方志收录名物词的局限被引量:1
2019年
地方志中保存有丰富的语言学材料,其语料价值十分突出。语言学者对地方志虽时有引述,但较少关注大量见载于方志中的名物词汇。巴蜀地区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方志中记录了大量农业词汇,内容涉及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农事活动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价值。但受编纂意图、材料来源等的限定,旧方志对名物词的记载不仅颇为分散,且部分词汇非某地所特有,因此在使用其中语料时须详加考辨。
李国太黄尚军
关键词:语言学地方志方言名物词农耕文化
为了"忘缺"的纪念:田炳生的康藏民歌搜集与译介
北大歌谣学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歌谣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但此运动所发起的"眼光向下的革命",当时对康藏等西部边疆地区的影响十分有限.20世纪30年代,康藏歌谣逐渐为世人所知,尤其是抗战爆发后,在建设大后方的浪潮中,部分本地和外...
李国太
清代藏彝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述——基于咸丰七年《冕宁县志》的考察
2023年
藏彝走廊是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表性区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位于藏彝走廊腹心地带,汉、藏、彝、纳西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具有悠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咸丰七年《冕宁县志》是时任冕宁知县李英粲在前任知县李昭所撰《冕宁县志》初稿基础上续修而成。该志记载了大量少数民族内容,并创造性地辟有“夷歌志”。其叙述虽仍流露出夷夏之分和文野之别,但编纂者对前人记载少数民族时的不实之处也做了勘误。对方志中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叙述的考察,为今人利用方志提供了新视角。
李国太谷云飞
关键词:文化表述
羌族白石崇拜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3年
白石崇拜是藏羌彝走廊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的羌族聚居区,长期被视为羌族文化的标识。20世纪,随着羌族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白石崇拜引起了学界关注。回首百年历程,羌族白石崇拜研究经历了问题提出、观点成型和继承开拓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后来居上;第二阶段奠基于资料调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形成观点;第三阶段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趋于多元,但观点多为上一阶段的延续。跨文化比较、整体文化观、符号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可将白石崇拜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徐艳君李国太
生态边界、族群归类与西南边疆社会的内地化进程
2024年
“中国”含义的变迁导源于华夏边缘的推移。中国西南的华夷界限在秦并巴蜀后从“秦岭—巴山”南移至“横断山脉—大凉山—大娄山—武陵山区”一线。汉武帝两次开发西南夷后置诸多郡县,终未能从根本上推动此界限的继续移动。后世中原政权屡经更迭,夷夏之辨代有差异,但这一奠基于秦而定型于汉的西南华夷边界难以大规模向南、向西推进。原因有二:第一,自然生态造成的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形塑了内地人群与边疆人群的认同界限;第二,内地移民虽在秦汉时期已进入西南,但山寨与坝子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使移民及其文化呈现“点—线”结合的分布格局,在元代以前难以实现“面”上的内地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东亚地区不同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铸牢的。
李国太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