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识别被引量:5
- 2021年
- 政府购买服务从主体结构、功能作用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深刻影响“放管服”改革的进展。作为政府购买服务源头性问题的边界问题重要性日渐凸显,实践中呈现出公共性缺失、目标偏离、运行异化等问题。政府购买服务边界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三大矛盾:理论政策滞后与实践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行政发包制”与预算强约束之间的矛盾,部门主导与公众需求多元之间的矛盾。为此,构建“政治-法律-服务-环境”四维度分析框架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识别,并从公共性价值、权责体系、制度供给、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政府购买服务边界的主要着力点。
- 陈华
-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
- 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被引量:11
- 2007年
- 在公共管理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然而,公共责任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极大困扰。从责任缺失这一问题出发,探讨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的相关内涵、公共责任机制实现的困境及其构建等内容,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构建应当从包括监督、评估、反馈等三方面的技术层面以及信念道德等价值层面同时进行。
- 陈华
- 关键词:公共治理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信念
- 地方社会治理:演进逻辑、多重约束与实践创新被引量:4
- 2018年
-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以"主体结构—权责体系—方式变革—重心变化"四维度框架分析得出,我国地方社会治理实践彰显了"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权责体系不断明晰、方式方法不断变革、治理基石不断稳固"的演进逻辑。但总体上,地方社会治理仍存在多重张力的约束:即制度预设与主体意愿、宏观法治化与微观非制度化、整体系统效应与碎片化、短期效果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张力。要破解张力、推进地方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聚焦"公共性",提升社会治理的主体意愿。推动"公共性"社会治理价值回归;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模式、方式方法,提升社会主体参与的可及性和获得感。2.聚焦理性规范,增强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政府理性"和"公众理性"提升双管齐下;科学把握和对待社会治理法治化四大环节、维稳与维权等重点逻辑和关系。3.聚焦大数据,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系统性。推动多主体合作共建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4.聚焦需求变化,强化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基于不断变化的公众需求,精准施策,加强民生建设,形成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 陈华
- 关键词:社会治理逻辑演进
- 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与发展路径——公共管理视角的阐释被引量:17
- 2007年
-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与公共管理转型之间在学理上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密切关联。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可提供部分特殊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管理绩效、使政府走出腐败陷阱、提高政府治理的合法性、促进社会自治和秩序稳定等。但其在深入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困境。通过对西方第三部门功能优势与困境的梳理,提出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路径选择:如应注重我国独特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本身应致力于对促进社会公正的实际作为、在公共管理中第三部门与政府、公民等治理主体要有制度化的关系定位、应当对第三部门发展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和政策设计。
- 陈华
- 关键词:公共管理第三部门
- 社会管理视野中的社会政策:体系、过程和功能的解读被引量:2
- 2012年
- 理论上看,在社会管理系统的多层面研究中,社会政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实践看,社会政策正是起源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的尝试。在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关键是如何提高社会政策的有效性。文章从社会政策的体系、过程和功能等维度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构建以公正为核心价值,从身份到权利关注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提高社会政策有效性;着力提高政府的社会政策能力。
- 陈华
-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政策身份权利
- 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社会时空分析
- 2002年
- 近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有了重大突破,但在改革的具体规定中有两项基本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对拟落户人员生活时间和空间的规定,这种时空因素是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确立的遴选标准。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合适的社会实践主体来推进,因此实现时空进入与户口落入的统一,让在城市社会空间有一定社会时间的农民落户城市,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
- 严新明陈华
- 关键词:农民户籍制度改革
- 西方公共行政价值的变迁及启示被引量:8
- 2007年
- 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变迁经历了从“效率至上”到“公平主导”,再到“3E”和质量取向,现正走向效率、公平与责任并重的阶段,体现了从重视工具理性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相融合的趋势。处于“双重变迁”阶段的中国,公共行政价值面临着多种形态并存、多重选择困境以及碎片化等特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确立,应在分析适用条件和范围的基础上,对西方公共行政价值进行选择性借鉴。
- 陈华
- 关键词:公共行政
- 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理论层面看,有效社会管理的基础之一在于中间社会以及其承载的集体认同的强大。实践层面看,集体认同的重构正是我国社会管理生态变化的现实需求。"单位认同"削弱之后,"集体认同"呈现多元化、发散式的发展趋势,但总体上并没有培养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集体认同模式,社会呈现失范状态。而在转型期重构新的"集体认同",应当拓展公共空间,挖掘新的集体认同资源,多层次、多侧面推进集体认同模式的转化,同时促进公共精神的孵化。
- 陈华
-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精神
- 社会治理路径创新:信任与合作秩序的视角被引量:11
- 2014年
- 信任与合作秩序是有效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从我国的实践看,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双重缺失及其叠加效应导致了合作秩序的脆弱,并导致社会治理的低效。而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从观念、制度和行动等层面重建信任,扩展合作秩序,创新社会治理路径。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即以社会中间组织为载体重构集体认同,以制度政策的完善提供明确的社会预期,大力发展公共交往体系,从而不断深化信任与合作,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 陈华丁宏
- 关键词:信任合作秩序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