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国内外针刺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献,总结针刺治疗AR的研究特点,为优化针刺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共7个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3年8月发表的文献,收集主要干预方式为针刺,研究对象为AR模型动物或AR患者,且结局指标包含AR发病机制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干预措施、腧穴分布、高频腧穴、腧穴归经、穴位机制相关性进行汇总与分析,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其中临床试验25篇,动物研究10篇。所用腧穴共34个,频次≥5的高频腧穴共12个。生物标志物共31个,以炎症机制与免疫机制为主。分析的高频腧穴多用于研究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E以及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4。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较低。结论:迎香穴使用频次较多,针刺治疗AR的操作方法及选穴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免疫-炎症调节机制是针刺AR的主要研究热点,但研究深度较浅;需加强理论基础与动物研究、临床试验三者的结合,未来仍需大量标准化的研究加以探索和验证。
目的:评价银翘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纳入250例COVID-19轻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试验组给予银翘败毒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14 d。以核酸转阴时间为主要结局指标,以核酸转阴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率、转普通型/重型率、病死率、不良事件等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脱落5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形成符合方案集245例(试验组123例、对照组122例)。试验组核酸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9.85 d vs 10.79 d,P<0.05)。治疗第14天,试验组核酸转阴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10天,两组核酸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热、咳嗽、乏力、腹泻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4天、7天的发热消失率,治疗第7天、10天的咳嗽、乏力消失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转为普通型或重型病例,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翘败毒方能够缩短COVID-19轻型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提高患者核酸转阴率,加快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症状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