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煜
- 作品数:18 被引量:260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危重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及药敏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危重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我院胸心血管外科危重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0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365株,占67.6%;革兰阳性球菌152株,占28.1%;真菌23株,占4.3%。革兰阴性杆菌中排在前4位的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94株(25.8%),不动杆菌81株(22.2%),克雷伯菌属71株(19.5%),大肠埃希菌43株(11.8%);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73株(48.0%),表皮葡萄球菌49株(32.2%),肠球菌属27株(17.8%)。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但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越来越差,多药耐药菌也越来越多,应重视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加强检测,了解病原菌分布,熟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助于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制订正确的抗感染方案,有效控制感染。
- 王春梅白书媛张建李建新沈煜武欣卢光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方秀统丁立祥陈迎春姚琦张亘瑷沈煜
- 关键词:髋部骨折并发症病死率高龄老人
- 150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Ab)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资料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经细菌培养培养出Ab的临床标本共1504例,对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Ab主要分离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急诊病房的送检标本,ICU665株(44.2%),急诊病房123株(8.2%),其他各科室普通病房716株(47.6%)。痰标本检出率最高,为1304株(89.6%)。Ab对几乎所有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亚胺培南(IPM)最为明显,IPM的耐药性于2009年已达71.8%,但仍是本院治疗Ab最为敏感的抗生素(敏感性为28%)。因2006年耐药性为100%而于2007年减少应用的头孢噻肟,在2008年重新应用时耐药性降低至33.3%,敏感性增至33.3%。已出现多重耐药Ab。结论:Ab主要分布于ICU,碳青霉酶烯类抗生素是本院治疗Ab感染最敏感的药物。一定时期内停用某一耐药性高的药物可增强Ab对其的敏感性。
- 沈煜王春梅尚静李燕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状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宣武医院骨科椎管麻醉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及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年龄〉65岁的458例患者的基本病例资料,其中术后出现谵妄者68(14.9%)例,男26例,女42例,平均年龄72.9岁(66~102)岁。对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分类、术前并存疾病及术后低氧血症等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谵妄68例,谵妄的发生率为14.9%。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47)、手术时间(P=0.042)、术中出血量(P=0.027)、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59例比12例,P=0.019)及术前并存3种或3种以上疾病(57例比256例P=0.029)在谵妄与非谵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术前并存3种或3种以上疾病、术后低氧血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为谵妄的危险因素。
- 沈煜沈惠良张文博方秀统
- 关键词:谵妄髋骨折外科手术
- 氟康唑对老年危重患者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了解老年危重患者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中对肝功能的影响,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减少其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心血管外科监护病房2005年9月~2010年12月应用氟康唑患者39例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2例(27.9%),其中氟康唑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有2例(5.1%),1例保肝治疗后正常,不需停药;另1例保肝治疗和减低剂量后肝功能好转但仍高,停药后肝功能恢复。其余10例导致的肝功能异常为开胸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重度感染或多器官衰竭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或在氟康唑应用前已出现,与氟康唑无关。结论氟康唑导致肝功能损害较少见,但需密切监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王春梅张建李建新黄莹沈煜
- 关键词:氟康唑药物性肝损害危重患者
- 危重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_(62)P、PAC-1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的变化。方法 68例患者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SIRS组、SIRS组和MODS组。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分别评分;应用HEMACELL Pl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3组CD62P、PAC-1。结果无SIRS组、SIRS组、MODS组患者CD62P、PAC-1随病情加重,绝对值逐渐增加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动态监测危重患者CD62 P、PAC-1水平均可反映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
- 王春梅张建李建新徐娟万岁桂孙雪静宿英英沈煜武欣卢光
-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CD62PPAC-1
- 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吲哚美辛对预防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疗效。方法:选择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38~82岁,平均66.9岁;均计划行全髋置换。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41):没有接受抗凝预防治疗;低分子肝素组(n=40):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以患者的体质量计算,给予皮下注射范围1900~3800U/d;吲哚美辛组(n=39):接受吲哚美辛治疗,剂量为2次/d,口服25mg/次,均从置换前1d至出院当天。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在全髋置换后第1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54%),其中18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非手术侧肢体。在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18例有临床症状(28%),在非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未见临床症状。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48%和吲哚美辛组45%(P<0.05)。结论:全髋置换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
- 方秀统丁立祥陈迎春姚琦张亘瑷沈煜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吲哚美辛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部位和腰椎骨密度对下腰部疼痛的影响被引量:7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部位和腰椎骨密度对下腰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107例(118个骨折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随访2年以上(平均2.5年)的完整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下腰痛的发生率,分析患者骨密度(BMD,双能量X线吸收测定法)、椎体压缩骨折部位及椎体骨折数量与下腰部疼痛的关系。结果18例(16.8%)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出现下腰痛,随着腰椎骨密度平均T值[(-2.90±0.91)比(-4.87±0.52)]的下降,下腰部VAS疼痛指数[(3.12±0.91)比(4.03±1.08)]呈上升趋势(P〈0.05);骨折部位越是临近下腰椎,下腰部疼痛发生的概率越高,疼痛程度越重。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16.8%的患者会显现下腰部明显疼痛。腰椎骨密度和椎体骨折部位是导致下腰部疼痛发生的重要因素。
- 沈煜冯明利徐军张杰陈兵刘征宇安帅沈惠良张文博方秀统
- 关键词:脊柱后凸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骨密度腰痛
- 老年患者多发性和单发椎体骨折特点的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比较和评估老年患者多发性和单发椎体骨折的原因、特点以及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172个椎体骨折)诉急性腰背痛或胸背痛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MRI检查诊断患者有新发椎体骨折.根据年龄、性别、骨矿物质密度(BMD)、损伤椎体部位及损伤原因评估老年患者多发性和单发椎体骨折患者.结果 老年患者多发性椎体骨折患者年龄大、女性多见.老年患者多发性和单发椎体骨折患者经双发射X线吸收计检查显示,平均BMD分别为0.51和0.68 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例多发性骨折患者中,18例(46.2%)显示椎体骨折位于胸腰连接部,11例(28.2%)显示椎体骨折位于腰部;9例(23.1%)是由于椎体转移癌所致,30例(76.9%)是由于走路扭伤、家务劳累和站立时摔倒轻度创伤引起;16例(41.1%)患者骨折类型为混合型.87例单发椎体骨折患者患者中,43例(49.4%)显示椎体骨折位于胸腰连接部,26例(29.9%)显示椎体骨折位于腰部,2例(2.1%)是由于椎体转移癌所致,73(83.7%)例是由于交通事故、滑倒或翻滚高能损伤引起,其余12例是由于轻度创伤引起;30例(34.5%)患者骨折类型为前缘楔形压缩骨折.结论 老年患者多发性椎体骨折患者通常是女性、年龄较大、低骨密度、椎体转移癌,往往是轻微外力作用引起的,骨折类型多为混合型;单发或多发椎体骨折多发生于胸腰连接部或者腰部,单发椎体骨折通常是由高能创伤引起的,骨折类型多为前缘楔形压缩骨折.
- 沈煜沈惠良张文博
-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密度
- 连续置钉或间隔置钉矫治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对比后路间隔置钉或连续置钉矫治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连续置钉组);另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均间隔一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间隔置钉组)。记录所有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术前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矫正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脊髓损伤。胸椎侧凸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连续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2.7°±12.7°、28.3°±11.6°;术后分别为14.5°±6.9°、20.5°±10.7°;间隔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3.9°±10.9°、28.1°±10.8°,术后分别为14.7°±6.4°、21.0°±10.3°;连续置钉组和间隔置钉组术前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为-3.3±6.1cm、-4.4±4.8cm,术后分别为1.4±3.3cm、0.9±3.0cm。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间隔置钉和连续置钉矫正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 方秀统李明赵颍川谢阳陶凤华王传峰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