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36例临床资料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鼻窦载药缓释植入系统在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36例并随访其预后情况,根据上述病例在手术中是否使用鼻窦载药缓释系统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10例)。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3、6个月,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进行术后术腔黏膜和症状评估。结果 研究组平均(8.51±2.76)岁,对照组平均(7.80±2.76)岁,两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两组男女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两组间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485、P=0.113),但随访至6个月时,研究组病例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术腔Lund-Kennedy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但随访至3、6及12个月时,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158、P=0.087、P=0.555)。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复发(3.85%/10%),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484)。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眶内及颅内并发症。结论 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中应用鼻窦载药缓释植入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术后症状改善及术腔愈合;利于保持窦口通畅引流,对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术后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复发率结果尚无统计学意义,需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鼻窦载药缓释植入系统在本研究中未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增加。 徐宏鸣 范文焱 浦诗磊 李晓艳关键词: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儿童 鼻内镜手术 喉移植模式的初步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建立犬喉移植的成功模式。方法以同种比格犬为试验动物,选取配对体重、同性比格犬10只(8-10k),喉体大小相当的配对成5组,采用异体喉移植方式,Ⅰ期建立喉部血液循环,分别采用端端、端侧吻合方式,喉返神经采用端端吻合,然后埋置在受体犬颈部皮下,每日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抗机体免疫排斥,待喉体成活后再将供体喉与受体分别行咽部、气管对位吻合,建立Ⅱ期喉移植动物模型。结果Ⅰ期喉植入后,供喉生存良好,血运可,颈部纵切口的1号和颈部横切口的4、5号犬伤口生长良好,4、5号供喉未发生感染现象,最长可至4周后行Ⅱ期再植;U形切口的2、3号犬皮瓣坏死,供喉不同程度发生感染,2号喉坏死,3号经处理后喉存活。供喉在受体内生存最长可达4周。结论将喉移植分期进行,供喉摘除后预埋置法模式可以避免、减少移植后的喉体感染,受体犬耐受,供喉易成活,可以进行Ⅱ期的喉再植,需要处理的是埋置喉的腺体分泌问题,免疫抑制剂必须连续长期应用。 姜彦 董频 李晓艳 於子卫 徐宏鸣 谢晋 徐承志关键词:器官移植 动物模型 再植 儿童先天性第二鳃裂畸形38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第二鳃裂畸形(congenital second branchial cleft anomalies,CSBCAs)的临床诊治方法,为规范CSBCAs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6月~202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8例CSBCAs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部位、起病年龄、主要症状和体征、感染史、手术史、病程、畸形类型、影像学检查、手术年龄、Bailey分型、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囊肿型9例,瘘管型29例。24例患者术前有感染史,14例无感染史。16例曾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曾行次颈部肿物切除术。主要症状包括颈侧皮瘘29例,颈侧炎性肿物6例和颈侧无痛性肿物3例。病程1个月~14.4年,中位数25.5个月。1例行瘘管切除术及同侧扁桃体切除术。BaileyⅠ型9例,Ⅱ型24例,Ⅲ型2例,Ⅳ型3例。随访25个月,无并发症,无复发。结论 儿童颈侧三角区肿物或皮瘘,颈部增强CT显示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颌下腺后方、颈动脉鞘外侧单房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囊内未见分隔、气体,未累及舌骨、甲状腺、腮腺、外耳道或者面神经时,应考虑CSBCAs可能。高位结扎足以避免复发,不推荐同时行患侧扁桃体切除术。 陈伟 徐蓉 徐梦柔 周宜龙 陈佳瑞 陈淑梅 王颖 徐宏鸣 李晓艳关键词:儿童 胸锁乳突肌 颌下腺 颈动脉鞘 腭裂患儿腭裂修补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腭裂患儿腭裂修补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为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共50例不完全性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声导抗、耳声发射、气骨导ABR和腭部CT平扫检查,明确是否伴发分泌性中耳炎;在腭裂修补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术后1、3、6、12月复查声导抗和耳声发射。如果术后6月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没有好转,则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结果50例中47例(47/50,94.0%)患儿有单侧(10例)或双侧(37例)分泌性中耳炎。47例中,6例在腭裂修补术后1个月时分泌性中耳炎好转,7例在术后6个月时好转,1例患儿拒绝鼓膜置管术在术后1年时好转,这14例ABR反应阈为30.2±5.8 dB nHL,术后半年时分泌性中耳炎自愈率为27.6%(13/47)。余33例术后半年时分泌性中耳炎未缓解,故行鼓膜置管术,术后1月ABR反应阈为35.2±6.5 dB nHL。结论不完全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较高,腭裂修补术后建议随访半年,如果术后半年分泌性中耳炎未好转再行鼓膜置管术。 金蕾 汪景 李晓艳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腭裂 腭裂修补术 新生儿小下颌畸形伴喉软化的气道管理及治疗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小下颌畸形伴喉软化新生儿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及治疗。方法2022年1—12月共纳入6例小下颌畸形伴喉软化新生儿。术前喉镜检查发现合并喉软化。小下颌畸形确诊为皮罗综合征。术前患儿均存在Ⅱ度以上的喉梗阻表现,需予以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所有患儿均同期行喉软化手术和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术中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刀消融短缩的杓会厌皱襞,术后气管插管3~5 d。术前、术后3个月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评估(PSG)及气道CT检查。结果6例患儿中4例术前需要吸氧,2例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手术平均年龄为40 d,术中均未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术后均未出现口角歪斜等下颌缘支损伤表现。喉软化表现为混合型:Ⅱ型+Ⅲ型;最大下颌骨牵引延长距离20 mm,最小12 mm,平均16 mm;后气道间隙由术前平均3.5 mm增加到术后9.5 mm;AHI由平均5.65降至0.85,最低血氧饱和度由平均78%增加至95%。术后患儿均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缺氧、喂养困难等喉梗阻症状均消失。结论小下颌畸形伴喉软化新生儿存在多平面的气道梗阻,早期同时行喉软化术和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安全可行,能有效解决患儿缺氧、喂养困难等喉梗阻症状,同时显著改善小下颌的外观。 汪景 徐梦柔 金蕾 顾美珍 李晓艳关键词:小下颌 下颌骨牵引 儿童鼻部实质性肿物1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2年 报告13例儿童鼻部实质性肿物,其中鼻中隔血管瘤3例,上颌血管瘤2例,鼻婴儿纤维瘤1例,鼻腔及鼻窦成骨细胞瘤1例,鼻咽淋巴瘤2例,上颌淋巴瘤1例,鼻咽横纹肌肉瘤1例,上颌鳞状细胞癌1例,鼻咽鳞状细胞癌1例。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治疗,1例鼻腔婴儿纤维瘤,2例鼻咽淋巴瘤,1例鼻咽横纹肌肉瘤,1例鼻咽癌和1例上颌癌术后接受放疗和化疗。本组病例显示儿童鼻部较为常见的实质性肿物是血管瘤,其中有2例鼻部具侵袭性的良性肿瘤,分别为1例鼻腔婴儿纤维瘤和1例鼻腔骨母细胞瘤。鼻内镜下肿物切除合并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该区域肿物的主要手段,疗效显著。儿童鼻部恶性肿瘤并不少见,以淋巴瘤和横纹肌肉瘤常见,鼻咽癌和上颌窦癌亦有散发病例。 徐宏鸣 郑阳阳 浦诗磊 张明君 李晓艳关键词:儿童 鼻肿瘤 内镜手术 咽鼓管功能声测法声源信号选择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咽鼓管功能声测法声源频率的选择。方法以31例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年龄20~43岁,平均26.2±2.8岁,男20例,女11例;用1~8 kHz线性扫频信号作为测试声源,统计静态情况下不同频带声源从单侧鼻腔至外耳道的声传递参数变化,初步寻找适合的声源信号频率区间;再分别用时长10秒、频率为7~9 kHz的窄带白噪声、2~20 kHz及1~8 kHz的宽带白噪声作为测试声源,分析白噪声通过单侧鼻腔至外耳道传导的声级衰减统计特性。结果伴随95%以上的有效吞咽动作,外耳道所测得的声信号时频图中同步出现一种短时宽频冲击声信号,贯穿1~10 kHz。用1~8 kHz线性周期扫频信号进行测试可见,3 kHz以下的频段相对易受噪声干扰,6.3~8 kHz频带区间传导稳定性差;用三组白噪声作为声源信号测试发现,90%以上吞咽产生的短时冲击噪声在对应声源频带上的声功率级至少超过了测试信号基线值5 dB以上。结论咽鼓管功能声测法采用7~8 kHz作为声源信号传导稳定性较差,宽频和相对窄带白噪声信号易受吞咽噪声干扰;咽鼓管功能声测法声源信号较为合适的测试声源频段为3~6 kHz。 金蕾 倪坤 李克勇 李晓艳关键词:咽鼓管 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