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川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专利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预处理
  • 4篇深度处理
  • 4篇废水
  • 3篇厌氧
  • 3篇污泥
  • 2篇底泥
  • 2篇厌氧反应
  • 2篇厌氧反应器
  • 2篇有机废水
  • 2篇针筒
  • 2篇制药废水
  • 2篇排水法
  • 2篇浅水湖泊
  • 2篇温室气体
  • 2篇污泥微生物
  • 2篇湖泊
  • 2篇湖泊底泥
  • 2篇化学氧化
  • 2篇化学氧化技术
  • 2篇缓冲池

机构

  • 9篇河海大学

作者

  • 9篇张松贺
  • 9篇郭川
  • 7篇姜圣韬
  • 7篇顾桔
  • 6篇王沛芳
  • 6篇王超
  • 3篇韩妮妮
  • 2篇韩冰
  • 2篇刘凯辉
  • 1篇周为民

传媒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资源保护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用于制药废水深度处理的组合型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型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的装置;由混凝—过滤预处理装置、卧式多级光催化反应器、厌氧反应器、储水池、反冲洗管线系统等构成;其中混凝—过滤预处理装置通过隔板分隔成混凝缓冲池和碳过滤室两部分,混凝缓冲池侧壁及底部均...
张松贺王超王沛芳姜圣韬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浅水湖泊温室气体原位采集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水湖泊温室气体原位采集的方法及装置;由原位采气系统、气体贮存系统、气样采集系统等组成;原位采气系统能固定在湖泊底泥中,其上端连接气体贮存系统,气体贮存系统漂浮在水面上,并通过排水法收集底泥中释放的温室气体...
张松贺王超王沛芳姜圣韬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一种组合型深度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型深度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装置;由预处理缓冲池、厌氧反应器、压力曝气搅拌系统、光催化反应器、滤室、反冲洗系统、回流管线系统等构成;在预处理废水后,采用厌氧方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初步处理,然后使用光催化...
张松贺王超王沛芳姜圣韬韩妮妮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浅水湖泊温室气体原位采集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水湖泊温室气体原位采集的方法及装置;由原位采气系统、气体贮存系统、气样采集系统等组成;原位采气系统能固定在湖泊底泥中,其上端连接气体贮存系统,气体贮存系统漂浮在水面上,并通过排水法收集底泥中释放的温室气体...
张松贺王超王沛芳姜圣韬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水生植物-生物膜体系的生态功能与互作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膜的天然载体,水生植被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水体生物膜面积。与非生物介质相比,水生植物与微生物间存在附着互作机制,一方面水生植物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和营养物质,其产生的化感物质对附着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影响;另一方面,附着微生物也会对水生植物生长产生促进或遏制作用。另外,指出水流和水质对水生植物及生物膜的形成、结构以及群落组成产生重要影响;水生植物和生物膜作为一个复杂互作体系,是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相关植物表面-表面生物膜体系特征及其对水体中碳、氮等要素的转化及污染物的去除机制相关研究,将是今后水生态研究过程中的重点方向之一。
吕小央张松贺刘凯辉韩冰郭川
关键词:水生植物生态效应互作机制
厌氧好氧一体式生物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厌氧好氧一体式生物反应器,由进水装置,反应室,滤室、出水装置、反冲洗装置及回流管组成。滤室位于反应器主体上方,通过人字形挡板相隔,并通过隔板左侧的出水孔相连;反应器主体内从上至下交替设置多根曝气管及氮气管...
姜圣韬张松贺韩妮妮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制药废水深度处理的组合型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型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的装置;由混凝—过滤预处理装置、卧式多级光催化反应器、厌氧反应器、储水池、反冲洗管线系统等构成;其中混凝—过滤预处理装置通过隔板分隔成混凝缓冲池和碳过滤室两部分,混凝缓冲池侧壁及底部均...
张松贺王超王沛芳姜圣韬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一种组合型深度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型深度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装置;由预处理缓冲池、厌氧反应器、压力曝气搅拌系统、光催化反应器、滤室、反冲洗系统、回流管线系统等构成;在预处理废水后,采用厌氧方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初步处理,然后使用光催化...
张松贺王超王沛芳姜圣韬韩妮妮顾桔郭川惠玉鑫
文献传递
南京花神湖3种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5
2015年
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系统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其了解仍不清楚.南京市花神湖是一个城市湖泊,沉水植物生长区域面积占湖面面积的40%左右.尽管花神湖的氮、磷营养盐水平很高,但最近未发生过藻类水华现象.本文以南京市花神湖中自然生长的优势种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测了叶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测定了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的密度及附生藻类的种类、密度和优势种群,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生植物之间附生藻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表面微生物群落的分布与物种和叶龄有关.3种沉水植物中,菹草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微生境最为丰富.底部老叶片上面附着较多的微生物且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密度大小顺序为:菹草〉金鱼藻〉伊乐藻;植物表面附生藻类密度大小顺序为:菹草〉金鱼藻〉伊乐藻.总体来讲,沉水植物表面微生物总量大概比藻类数量高1~2个数量级.这为深入研究沉水植物及其表面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奠定了基础.
刘凯辉张松贺吕小央郭川韩冰周为民
关键词:微生境菹草伊乐藻金鱼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