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彦妮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斑马
  • 4篇斑马鱼
  • 2篇毒性
  • 2篇幼鱼
  • 2篇秋水仙碱
  • 2篇两面针
  • 2篇氯化两面针碱
  • 2篇面针
  • 2篇斑马鱼胚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三磷酸
  • 1篇三磷酸腺苷酶
  • 1篇胚胎
  • 1篇腺苷
  • 1篇磷酸
  • 1篇磷酸腺苷
  • 1篇酶系统
  • 1篇抗氧化酶
  • 1篇抗氧化酶系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林彦妮
  • 3篇刘华钢
  • 3篇蒙怡
  • 3篇金秋
  • 1篇梁瑜
  • 1篇韦武警

传媒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毒理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斑马鱼胚胎评价秋水仙碱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1.维持斑马鱼模式集中养殖与繁育系统稳定运行,为实验开展提供优质胚胎、幼鱼和成鱼。2.整体水平上探讨秋水仙碱对斑马鱼幼鱼体内SOD、Na+-K+-ATPase活性和MDA、GSH含量的影响3.观察秋水仙碱对斑马鱼幼...
林彦妮
关键词:秋水仙碱抗氧化酶系统RT-PCR
文献传递
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前期实验基础上设计4个药物浓度组(8.19、10.24、12.80、16.00 mg·L-1),含等量助溶剂DMSO为空白对照组,通过NBT/BCIP血管染色法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72 hpf斑马鱼胚胎肠下静脉血管发育的影响;半定量RT-PCR法检测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氯化两面针碱剂量依赖性抑制斑马鱼胚胎肠下静脉血管生成,下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VEGFR-2和FGF2的表达。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可以抑制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可能机制与影响VEGF、VEGFR-2和FGF2的表达有关。
金秋刘华钢蒙怡林彦妮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VEGFFGF2
秋水仙碱对斑马鱼幼鱼SOD、Na^+-K^+-ATPase、MDA、GSH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在预实验基础上,确定受精后3 d斑马鱼幼鱼药物暴露72 h最大不致死浓度(MNLC),将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五组,给药浓度分别为2/10MNLC、5/10MNLC、MNLC、LC10,以Holt Buffer为空白对照组,药物作用72 h后,测定幼鱼体内SOD、Na+-K+-ATPase的活性和GSH、MDA的含量。秋水仙碱对受精后6 d斑马鱼幼鱼的MNLC为20.6063μg·mL-1,LC50为34.7536μg·mL-1。随秋水仙碱浓度的增大,斑马鱼幼鱼的SOD和Na+-K+-ATPase的活性均降低;MDA含量随浓度增大而升高;GSH的含量随浓度的增大,含量降低。秋水仙碱对幼鱼产生毒性作用。
林彦妮刘华钢蒙怡金秋
关键词:秋水仙碱
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方法研究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将4 hpf发育正常的胚胎分别置于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NC的胚胎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测定不同发育时间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畸形率、死亡率、LD50和ED50。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畸形率增加;随胚胎在含有药物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的增加,死亡率、畸形率增加。结论 NC的浓度与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NC作用时间长短与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亦存在明显的相关效应。
蒙怡刘华钢梁瑜韦武警金秋林彦妮
关键词:斑马鱼氯化两面针碱胚胎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