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庆

作品数:348 被引量:5,675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1篇期刊文章
  • 37篇专利
  • 23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9篇农业科学
  • 49篇生物学
  • 4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1篇经济管理
  • 10篇天文地球
  • 8篇文化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7篇土壤
  • 65篇亚高山
  • 52篇甘薯
  • 50篇针叶
  • 50篇针叶林
  • 44篇亚高山针叶林
  • 40篇云杉
  • 26篇川西亚高山
  • 25篇植物
  • 24篇黄河三角洲
  • 22篇生态
  • 20篇根系
  • 18篇生态系统
  • 18篇土地利用
  • 16篇养分
  • 15篇云杉林
  • 15篇杉林
  • 15篇胁迫
  • 12篇幼苗
  • 12篇物量

机构

  • 155篇中国科学院成...
  • 90篇青岛农业大学
  • 48篇滨州学院
  • 31篇中国科学院大...
  • 28篇山东农业大学
  • 27篇湖南农业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土地勘测...
  • 1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9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西华师范大学
  • 7篇广州大学
  • 7篇广东省生态环...
  • 5篇四川大学
  • 5篇沈阳大学
  • 5篇重庆师范学院

作者

  • 346篇刘庆
  • 43篇史衍玺
  • 42篇李欢
  • 41篇尹华军
  • 40篇林波
  • 29篇吴彦
  • 26篇何海
  • 18篇夏江宝
  • 18篇陆兆华
  • 17篇尹春英
  • 17篇杜志勇
  • 16篇陈劲松
  • 15篇孙景宽
  • 13篇庞学勇
  • 11篇赵春章
  • 11篇谢文军
  • 10篇吴宁
  • 10篇程新颖
  • 10篇刘京涛
  • 9篇包维楷

传媒

  • 26篇应用与环境生...
  • 25篇应用生态学报
  • 23篇植物生态学报
  • 16篇生态学报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世界科技研究...
  • 6篇土壤通报
  • 6篇山东农业科学
  • 6篇江苏师范大学...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华北农学报
  • 5篇作物学报
  • 5篇山地学报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资源科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9篇2022
  • 15篇2021
  • 18篇2020
  • 15篇2019
  • 15篇2018
  • 17篇2017
  • 22篇2016
  • 23篇2015
  • 14篇2014
  • 17篇2013
  • 16篇2012
  • 13篇2011
  • 23篇2010
  • 17篇2009
  • 9篇2008
  • 10篇2007
  • 10篇2006
  • 8篇2005
3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长时期干旱胁迫甘薯根系生长及荧光生理的特性比较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干旱胁迫是我国甘薯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试验旨在为研究甘薯的抗旱生理机制,明确甘薯水分临界期,减轻干旱影响和优化甘薯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旱棚,设置甘薯正常供水与前期、中期和后期(即定栽后15 d、55 d、95 d)干旱胁迫四个处理(田间持水量的8%10%,每次胁迫持续15天)。用Epson v700扫描仪调查了不同处理三个不同时期根系发育,用M-PEA(Hansatech,英国)测定了叶片荧光生理参数。【结果】前期和中期干旱均显著降低了甘薯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P<0.05),而后期干旱影响较小,其规律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其中,前期干旱甘薯总生物量减少约50%;中期干旱造成地上和地下部分别减少38.4%和31.1%;后期干旱地上和地下部减少均约10%左右。各个时期干旱胁迫均显著影响甘薯根系发育(P<0.05)。与正常供水相比,前期干旱胁迫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分别减少49.5%、55.7%和43.2%,中期干旱胁迫分别减少27.5%、27.0%和28.9%,后期干旱胁迫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同,前期和中期胁迫处理测定值差异显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后期未达显著性水平。与对照相比,前期和中期的PSⅡ综合荧光参数指标Fm、Fv/Fm、PI(ABS)分别减少了36.4%、15.6%、44.3%和14.7%、3.8%、22.6%;指示反应中心活性的参数φEo分别减少7.7%、3.4%,而反映电子传递速率的参数Vj、d V/dto分别增加了33.1%、32.1%和19.2%、17.1%,这些荧光参数的变化表明,干旱胁迫导致PSⅡ结构受损,反应中心受到伤害,光能转化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阻。【结论】甘薯水分临界期处于前中期,实际中应特别加强甘薯前期的水分供应。
李长志李欢刘庆史衍玺
关键词:甘薯干旱胁迫根系发育叶绿素荧光参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品质被引量:3
2020年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文章结合青岛农业大学实际,从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剖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出了加强此专业管理的建议。
刘庆李欢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农业院校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作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课程定位与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时间安排以及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突出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刘庆李欢杜志勇史衍玺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林窗与凋落物对人工云杉林早期更新的影响被引量:40
2011年
为阐明林窗和凋落物对云杉人工林更新的作用,在川西米亚罗人工云杉林制造林窗(40m2)。通过对林窗环境因子进行动态监测,并跟踪调查天然下种、人工播种和去凋落物播种3种方式的云杉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情况,以及进行云杉凋落物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及根、茎生长影响的室内观察,对林窗与凋落物对云杉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窗环境具有异质性;林窗位置以及播种方式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都有影响,天然下种(2.75株·m-2)和去凋落物播种(21.25株·m-2)均在林窗中心幼苗萌发数量最多,人工播种(10.75株·m-2)在林窗边缘种子萌发数量多;靠近林窗中心位置幼苗死亡率略低;3种播种方式以天然下种种子萌发数量最少,去凋落物播种最多。云杉凋落物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根和茎生长的抑制率分别是68.62%和66.39%。初步认为,林窗有利于森林更新;可采取人工播种措施促进更新;凋落物对云杉人工林更新产生不利影响。
胡蓉林波刘庆
关键词:人工云杉林林窗凋落物环境因子种子萌发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林龄云杉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连续定位测定青藏高原东部4种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在冬季(2007.11.01~2008.03.31)的土壤呼吸,用挖壕沟法同步区分土壤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并同步测定土壤5cm温度和水分.结果表明,土壤5cm温度与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正指数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冬季土壤呼吸的相关性不明显.亚高山针叶林冬季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为3.1803~6.5469,不同年龄阶段针叶林的Q10值大小依次为:35a人工云杉林>47a人工云杉林>65a人工云杉林>22a人工云杉林>原始云杉林.22a、35a、47a、65a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冬季土壤总呼吸碳释放通量别为200.16、196.23、166.71、228.47、261.75g(C)m-2,随着森林恢复更新,冬季土壤呼吸通量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的拐点出现在47a人工林附近.温度是影响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和异养呼吸贡献率的主要因子,温度与异养呼吸贡献率成负相关.22a、35a、47a、65a人工云杉林和原始云杉林冬季土壤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碳释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3.44、134.04、115.97、166.05、199.07g(C)m-2和66.71、62.20、50.73、62.43、62.68g(C)m-2.
周非飞林波刘庆李维民
关键词:人工云杉林土壤呼吸
氮沉降下西南亚高山针叶林生长的养分限制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长期氮(N)沉降及其诱导的N、磷(P)养分平衡性对森林生长与生产力的生态反馈效应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但目前大多研究主要基于已有文献数据整合分析,而缺乏野外原位系统性研究与试验证据.以西南亚高山两种典型人工针叶林——云杉(Picea asperata)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为对象,通过野外原位N添加模拟大气N沉降,从叶片养分状态和生理特征变化的角度研究N沉降下该区域树木生长的养分限制特征.结果表明:(1)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种人工林叶片P含量,导致云杉和华山松叶片N:P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9%和5.8%,表明N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两种林分生长的P养分限制,且云杉林P养分受限程度更明显;(2)N添加显著降低了云杉林叶片NRE/PRE值,而对华山松林无显著影响,表明N添加下云杉人工林生长受到了明显的P养分限制;(3)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种人工林叶片各P组分含量,但显著提高了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因此,叶片养分状态和生理特征研究均表明N沉降导致亚高山森林树木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养分限制,且云杉人工林P受限程度比华山松林更为明显,推测N沉降驱动的林分P受限程度可能与两种林分土壤养分初始状况有关;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的适应性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图3表2参49)
尹明珍郭婉玑朱晓敏张子良刘庆刘庆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N沉降
西南亚高山次生灌丛促进建群树种更新恢复技术被引量:1
2021年
针对西南亚高山区大量退化灌丛恢复技术缺乏的问题,在浓密灌丛抑制建群树种幼苗更新的生态系统,采用调控灌丛冠幅和适当去除地被物层技术,以改善灌丛生态系统中限制建群树种更新和生长的环境因子,促进幼苗生长和更新;在缺乏种源的灌丛生态系统,利用灌丛微环境的直播和栽植技术补充种源.对调控处理后的幼苗存活、生长及微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2018-2020),发现:(1)水平或垂直去除部分灌丛冠幅增加了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建群种幼苗的基径和株高,其中水平去除处理使得幼苗基径和株高分别增加了51.5%和61.6%;(2)仅凋落物去除和地被物全部去除后,灌丛空地移栽的云杉幼苗死亡率从20.8%下降到7.1%,且株高和基径增长率为24.6%-35.8%,均高于地被物保留时的对照幼苗(4.0%-20.7%);(3)野外原位播种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和粗枝云杉种子的萌发率为密灌>疏灌>草地(P<0.05),抚育方式对种子萌发和保存的影响均为微肥>CK>微肥+保水剂>保水剂(P<0.05);(4)未添加有机底肥条件下,栽植在灌丛根围区域和非根围区域的云杉幼苗存活率分别为56.9%和30.0%,其中栽植在灌丛坡位上方位更有利于幼苗存活,添加底肥促进了栽植在无灌丛植被区域的云杉的存活,存活率达到100%.可见,在有建群树种幼苗的浓密灌丛区,通过改善抑制幼苗生长的微环境,建群树种的生长得到明显改善;在次生灌丛无建群树种种源区,通过引入建群树种种源,能促进建群树种幼苗定居;上述研究结果为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庞学勇向双赵文强李丹丹刘庆
关键词:次生灌丛建群树种演替生态恢复亚高山森林
接种根内球囊霉提高氮素向甘薯块根转移和再分配的机理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对甘薯(Ipomoea batatas L.)的侵染率及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探索甘薯氮素吸收后在植株体内的转移和分配规律,以期为全面了解菌根真菌促进氮代谢的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供试菌种为一种根内球囊霉 Glomus intraradicesBEG141。土壤灭菌后,以不接种菌根( AM)为对照,在 8 kg 土中接种 100 g 菌剂(+AM)。于甘薯幼苗移栽后30 天、60 天和 90 天,从甘薯茎蔓顶部往下数第 5 片完全展开叶的叶柄与茎蔓交叉处定量注射 99%(^15NH4)2SO4 溶液,^15N 总施用量为 199.5 μg/plant。每次注射后三天取植株样,分为茎、叶、纤维根和块根 4 部分,测定生物量干重、根系菌根侵染率、^15N 丰度、氮代谢酶活性。[结果]接种 AM 处理显著增加了甘薯根部真菌侵染率及泡囊丰度、根内菌丝丰度和丛枝丰度。随着移栽天数的增加,侵染率显著增加,最高达到67%。移栽后 30 天接种和不接种菌根真菌处理间甘薯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移栽后 60 天和 90 天,接种 AM 真菌处理的甘薯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高于不接种 AM 处理(P < 0.05)。与 CK 相比,同一生育期接种 AM 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叶片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对硝酸还原酶(NR)活性无显著影响。双因素分析表明,接种菌根与接种后时间对提高甘薯生物量干重、氮素累积量及 GDH 和 GS 活性的正交互效应显著(P < 0.05)。移栽后 30 天,接种 AM 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茎蔓和叶片15N 积累量和分配率;移栽后 60 天,叶片中15N 积累量较前一时期显著增加。接种 AM 处理的叶片和茎蔓中15N 积累量在 30 d 和 60 d 显著高于不接种 AM 处理(P < 0.05),而在移栽后 90 天显著低于不接种 AM 处理,说明接种 AM 处理显著促进15N 向块根的转移和分配。[结论]接种 AM �
张树海李欢刘庆向丹
关键词:甘薯AM氮素分配氮代谢酶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凋落物添加对白桦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凋落物分解释放的化学成分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同一植物群落中的凋落物对幼苗更新的影响,不同演替阶段(草地、灌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植物物种能与先锋树种短期共存,为了解其产生的凋落物对先锋树种生长的影响研究,选择川西亚高山森林各演替阶段4种代表性植物凋落物进行凋落物添加盆栽模拟实验,研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白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对于未添加凋落物对照处理,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和云杉(Picea asperata)凋落物显著促进白桦幼苗生长,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凋落物显著抑制白桦生长.(2)云杉凋落物分解后,土壤NH_(4)^(+)-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和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显著增加;沙棘凋落物分解后,土壤NH_(4)^(+)-N、MBN、NAG和BG显著降低;尼泊尔酸模和白桦凋落物对土壤NH_(4)^(+)-N、MBC、MBN和BG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NAG活性.(3)土壤中的NH_(4)^(+)-N、MBN、BG和NAG与白桦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NO_(3)^(-)-N与白桦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添加凋落物会影响土壤酶(如BG和NAG)活性,改变NH_(4)^(+)-N和NO_(3)^(-)-N含量,进而影响白桦生长.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白桦幼苗生长的调控因子.在亚高山森林恢复中后期阶段,应考虑同时配置粗枝云杉或尼泊尔酸模等物种,产生凋落物正反馈作用,以促进先锋树种白桦定居成功.
陈静陈静贺合亮罗林刘庆刘庆
关键词:演替阶段白桦土壤酶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亚高山森林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338
2006年
土地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对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疏理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未来土地集约利用应加强4个方面的研究:①在研究视角上,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有待于深入探索;②在研究内容上,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制力度仍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标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和审核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急需开展;③在研究尺度上,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④在研究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积极开展基于GIS技术、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方法、模型和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和结论将对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