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
- 作品数:13 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池养脊尾白虾的生长与繁殖特性被引量:12
- 2014年
- 研究了2012年7—12月和2013年4-9月山东省日照地区池养脊尾白虾的生长与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脊尾白虾生长呈等速生长,体重日增长率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脊尾白虾肥满度与体长和季节相关。利用vonBerralanffy方程拟合池养脊尾白虾生长模型,计算得出极限体长、拐点月龄和极限月龄。观察到脊尾白虾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35.93mm,体重为0.68g;抱卵个体最小体长为36.35mm,体重为0.73g;最大抱卵个体体长为72.82mm,体重为6.73g。繁殖高峰均出现在4、5、7和8月,整个养殖期间最后繁殖个体出于9月底。脊尾白虾抱卵量(Y)与体重(W)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方程为:Y=261.48W-0.5618。在水温为17~25℃和盐度为28~31的条件下,池养脊尾白虾的孵化幼体数量(X)与其体重(W)之间呈直线相关,其直线方程为:x=179.87W-244.25,估算出脊尾白虾卵子孵化率为46.00%。建议在日照地区于4月初放养抱卵脊尾白虾亲虾进行养殖。
- 于天基李健李吉涛任海梁忠秀葛红星
- 关键词:脊尾白虾繁殖
- pH胁迫对脊尾白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5年
- 为了了解pH胁迫下脊尾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carinicauda Holthuis)的适应性,作者采用静水毒性的实验方法确定了脊尾白虾的半致死pH,分析了pH胁迫对脊尾白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设置pH4~11.1共17个胁迫组,统计脊尾白虾24、48、72和96 h的死亡率。结果显示,脊尾白虾24、48、72和96 h酸性半致死pH值分别为4.25、4.64、4.71和4.78,碱性半致死pH分别为10.87、10.55、10.38和10.29。将脊尾白虾暴露于低pH 6.5、高pH9.5的水体,以pH8.0作为对照,分别于胁迫后0、3、6、12、24、48、72和96 h测定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中总抗氧化力、过氧化氢酶、抗超氧阴离子活力。结果发现,pH胁迫后,在3~6 h内各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均显著上升,24~48 h开始回落,到96 h之前,各组织中抗氧化酶水平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肝胰腺中抗氧化酶活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本实验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对pH有很强的适应性,pH胁迫3~24 h之内抗氧化酶活力反馈性升高清除体内多余的活性氧。
- 于天基李健李吉涛孙铭任海梁忠秀
- 关键词:PH胁迫抗氧化酶
- 大菱鲆细菌性疾病的多效中草药复方
- 一种大菱鲆细菌性疾病的多效中草药复方,其药物成分为:黄柏、连翘、丁香、柴胡、甘草;按重量为:2∶1∶1∶1∶1的比例混合,粉碎经200目过筛,均匀混合;该药物是一种复合性抗菌、提高免疫力的多效中草药配方,经过临床实验证明...
- 王印庚任海张正陈霞廖梅杰荣小军曲江波翟介明
- 脊尾白虾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首次获得脊尾白虾的Catalase 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2649bp,包括大小为78bp5′非编码区(UTR)、1554bp开放阅读框(ORF)和1017bp3′非编码区(UTR),CAT基因编码一个由517氨基...
- 任海李健李吉涛梁忠秀刘萍
-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基因脊尾白虾盐度胁迫
- 塔玛亚历山大藻毒素及其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AOAC)所推荐的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MBA),测定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藻株)毒素粗提液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毒性;采用浸浴方式,研究了该藻株对中国对虾的急性毒性;采用HE染色方法,分别对有毒藻浸浴处理和毒素粗提液注射处理后96 h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鳃和肝胰腺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藻株麻痹性贝毒毒性为3.9×10–5 MU/cell(相当于7.3 pg STX Equal/cell),在同种藻株中属低毒藻株;在96 h急性毒性实验中,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对虾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0×104 cells/m L,安全浓度(SC)为1.0×103 cells/m L;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与毒素粗提液分别引起了鳃和肝胰腺组织出现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对虾有急性致死作用。为了保证中国对虾的健康养殖,养殖水体中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浓度至少应该控制在1.0×103 cells/m L以下;鳃的病变直接导致对虾窒息死亡可能是塔玛亚历山大藻暴露后对虾急性致死作用的最重要原因;塔玛亚历山大藻所产的PSP毒素可引起虾体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器官—肝胰腺的病变。
- 梁忠秀李健李吉涛谭志军任海刘德月
-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中国对虾麻痹性贝毒毒性组织病理学
- 养殖大菱鲆黑瘦症的病原菌鉴定及杀菌中草药筛选被引量:7
- 2012年
- 从患黑痩症的大菱鲆幼体内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大菱鲆致病菌,并经过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组织病理学显示,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及脑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用煎煮法提取11种常用中草药成分,测定该致病菌对中草药的杀菌效果。实验表明,五倍子和白头翁的杀菌效果最好,黄柏、穿心莲次之,当归、党参、杜仲、秦皮、金银花、乳香和没药的杀菌效果最差。以五倍子、白头翁为主要成分的初步治疗试验证明,药浴和口服给药可有效治愈大菱鲆苗期的黑瘦症。
- 王印庚任海张正王岚荣小军廖梅杰陈霞
- 关键词:大菱鲆病原菌
- 急性氨氮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4年
- 为了研究氨氮毒性作用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抗氧化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低浓度氨氮(4.79±0.12)mg·L-1、中浓度氨氮(9.05±0.18)mg·L-1、中高浓度氨氮(17.64±0.25)mg·L-1和高浓度氨氮(34.87±0.46)mg·L-1中72h,于胁迫后1、3、6、12、24、48、72 h测定血淋巴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含量以及GPx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除低浓度氨氮组外,氨氮胁迫6~24 h,脊尾白虾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SOD、CAT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胁迫48~72 h上述指标则均被抑制;氨氮胁迫过程中血淋巴GPx活力和GPx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胰腺中GPx基因表达在48~72 h有所下降;血淋巴和肝胰腺中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上述指标在肝胰腺中的活力较血淋巴高。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3~24 h对脊尾白虾SOD和CAT活力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胁迫48~72 h则抑制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有增加的趋势;肝胰腺可能是脊尾白虾主要的氨氮代谢中心。
- 任海李健李吉涛梁忠秀梁俊平葛倩倩刘萍
- 关键词:脊尾白虾氨氮胁迫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急性氨氮胁迫对脊尾白虾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
- 任海
-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鳃组织的氧化胁迫和对Caspase基因(FcCasp)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选择在中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son,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似lexandriumtamarense)ATHK株,研究其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鳃组织氧化胁迫和Caspase基因fFcCasp)表达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分别暴露于200cells/mL和1000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中,于胁迫后3、6、12、24、48、72和96h测定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FcCasp基因相对表达量,以不加藻的过滤海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2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SOD活性、GST活性、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随取样时间推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1000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SOD活性随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4-96h被显著抑制(P〈0.05),GST活性除3和48h外均被显著抑制(P〈0.05),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整体表现上升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中国明对虾鳃的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实验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可破坏中国明对虾氧化一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引发对虾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LPO),造成其氧化损伤,从而导致FcCasp表达的上调。本实验结果为将SOD活性、GST活性和MDA含量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价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的危害机制提供了参考。
- 梁忠秀李健任海葛倩倩葛红星李吉涛
- 关键词:中国明对虾塔玛亚历山大藻氧化胁迫基因表达
- 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被引量:16
- 2014年
-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总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发生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实验组:2.5、5.0、7.5、10.0 mg/L实验组,胁迫20 d后腹肌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感染。凡纳滨对虾感染后6–24 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出现死亡高峰。24 h后,5.0、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高于2.5 mg/L组,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8 h后各实验组对虾不再死亡,其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12%、20%和36%。PO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对照组、2.5和5.0 mg/L实验组PO活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除12 h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5和10 mg/L实验组SOD活性在感染后除24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5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对照组和2.5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各取样时间点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3 h、6 h、24 h、48 h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6 h后各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表达量开始上升,24 h后开始下调,至72 h恢复至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能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对病原刺激的应答反应,增加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为预防凡纳滨对虾AHPNS的暴发,养殖水体中总氨氮浓度应控制在1.96 mg/L以下。
- 葛红星李健陈萍梁忠秀任海李东利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副溶血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