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建芳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机器人
  • 2篇语音
  • 2篇语音控制
  • 2篇步态
  • 2篇步态规划
  • 2篇步行机
  • 2篇步行机器人
  • 1篇电源
  • 1篇电源模块
  • 1篇娱乐
  • 1篇娱乐性
  • 1篇语音命令
  • 1篇语音模块
  • 1篇远程
  • 1篇载荷
  • 1篇载荷谱
  • 1篇载荷谱编制
  • 1篇双足步行
  • 1篇双足步行机器...
  • 1篇双足机器人

机构

  • 6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陈建芳
  • 3篇肖晓晖
  • 3篇丁加涛
  • 3篇冯朝
  • 2篇郭磊
  • 2篇朱宇航
  • 2篇赵东阳
  • 2篇吴灌伦
  • 1篇戚广枫
  • 1篇吴怡
  • 1篇徐俊
  • 1篇陆荣信
  • 1篇宋云超

传媒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铁道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可受语音控制的仿人步行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人步行机器人,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受语音控制的仿人步行机器人。一种可受语音控制的仿人步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语音模块(1)、控制模块(2)以及执行机构(3),所述控制模块(2)还连接有一个通...
朱宇航赵东阳吴灌伦郭磊陈建芳冯朝丁加涛
文献传递
一种远程语音控制的人形舞蹈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形舞蹈机器人,尤其是涉及一种远程语音控制的人形舞蹈机器人,包括上体,设置在上体上的两个大臂和头部、与大臂连接的小臂、设置在上体下端的腰部、与腰部连接的大腿以及与大腿连接的小腿、以及与小腿连接的足部;所...
郭磊赵东阳吴灌伦朱宇航陈建芳冯朝丁加涛
文献传递
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零件的疲劳载荷谱编制被引量:9
2015年
确定接触网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编制其疲劳载荷谱,是高速铁路接触网疲劳可靠分析的基础。本文建立接触网故障树模型,结合接触网零部件的故障率统计数据,确定接触网系统的薄弱环节;建立连续28跨的接触网结构有限元模型,针对列车在单弓、双弓两种运行模式分别进行250km/h、260km/h、270km/h、280km/h、290km/h、300km/h等六种速度的振动响应分析,确定接触网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对典型工况下关键零部件的载荷历程进行浓缩和载荷分级,采用雨流计数法对载荷计数。利用Goodman直线对载荷进行均值处理,编制关键零部件的疲劳载荷谱。
戚广枫陈建芳肖晓晖宋云超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
脚踏式小型除渍机
2013年
通过对针筒大气压吸水原理和心脏瓣膜单向过流原理的分析研究,我们设计出一款脚踏式除渍机,用来处理路面的积水。不需要使用外加电源,仅仅依靠机械的踩踏的方式,通过滑轮带动活塞上下往复运动,造成内外气压差,使不断地把地表的水吸入水箱而达到消除路面积水的目的。
陈建芳
关键词:脚踏节能环保
基于柔性步行路径的双足步行机器人步态参数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建立机器人-步行路径间的刚柔耦合模型,分析路径参数对机器人步态参数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基于自然零力矩点(ZMP)轨迹的步态规划方法,通过给定参考ZMP轨迹获取机器人质心轨迹,插值得到机器人在刚性路径下的步态;其次,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在ANSYS中建立公路的多层柔性模型,导入ADAMS中与机器人多刚体模型耦合。通过3组柔性参数与理想刚性路面假设下的步行仿真,分析地面的柔性参数对机器人质心与ZMP轨迹、关节驱动力矩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在柔性地基公路上步行时质心高度比较稳定,波动小于2.6%,质心沿前进方向移动距离接近预期规划的步行距离,比刚性路径假设下的步行效率高;驱动力矩变化趋势与刚性路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支撑腿相应关节的驱动力矩突变峰值减少8.3%-33.4%,关节运动更平稳;足底接触力较刚性路径波动范围增大7.2%-16.7%,地面对机器人的冲击减少约8.0%。在自然柔性地面环境中,双足步行机器人的步态效率更高,运动更平稳。
陆荣信陈建芳冯朝肖晓晖徐俊吴怡
关键词:双足步行机器人步态规划
基于3-D步行序列的双足机器人步态规划及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提高双足步行机器人对真实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出1种基于3-D步行序列的步态规划方法,模仿人类行走行为并考虑地面高度的变化。首先定义考虑足部踝关节旋转运动和机器人质心(COM)竖直高度变化的3-D步行序列。其次,在单足相阶段(SSP),基于运动最优控制(OC)理论和线性倒立摆模型(LIMP),求解零力矩点轨迹;采用5次多项式插值,生成双足相阶段(DSP)的零力矩点轨迹,并且实现质心竖直高度变化。基于足部的运动参数,使用分段连续3次Hermite插值得到足部运动轨迹。然后,通过牛顿-拉斐逊迭代法求解关节角度解。最后,基于NAO机器人样机进行平地和倾斜地面行走的动力学仿真和样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规划方法可行,且机器人行走平稳;在平面和斜坡2种地面工况的样机实验中,足底接触力的波动幅度比相应的仿真结果分别减少37.01%和59.94%,髋关节力矩波动幅度分别减少69.13%和62.75%。
陈建芳丁加涛肖晓晖
关键词:双足机器人步态规划斜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