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珍琴
-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笑破红尘的余薇野——评余薇野的讽刺诗
- 2004年
- 本文对重庆诗人余薇野作了个性艺术风格的研究,认为余薇野的讽刺诗,具有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入微,对纷纭世象的轻松描画,对虚饰伪装的敞亮揭露,以及言浅意深、寓庄于谐的艺术语言等四大特点。
- 袁珍琴
- 关键词:讽刺诗艺术特点
- 谈文学评论的写作被引量:5
- 2006年
- 本文主要谈文学评论写作的方法,其中包括对小说和诗歌进行评论的不同切入方式, 对采用特殊艺术手法与佯谬语言的作品、评论有必要加以解释的方式以及关于文学评论客观价值尺度的探讨。
- 袁珍琴
- 关键词:文学评论
- 笑借青光看众生——王蒙小说《青狐》的后现代话语与笔法技巧的特殊组合
- 2009年
- 对王蒙的长篇小说《青狐》的评论,各方面褒贬不一。文章从其后现代话语与传统笔法技巧相结合的特色入手,着重透过其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凸现小说深层内涵之历史境象与其精神核心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借以澄清对小说的误读。
- 袁珍琴
- 《建国大业》在影视艺术中的新探索被引量:1
- 2010年
- 《建国大业》作为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献礼片,获得了空前火爆的社会反响和观众的好评。影片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演出模式、内容结构和拍摄技巧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探索与艺术观念的进步性变革。影片的选题内涵,更具有历史哲理的启示性。
- 袁珍琴
- 关键词:演出模式
- 《六弦琴》与梁上泉诗风的嬗变
- 2005年
- 本文着眼于从《六弦琴》诗集中的作品分析梁上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诗风嬗变的迹象,同时探讨诗歌艺术发展的政治历史条件与诗人不断求新求变、提高自己精神境界的必要。
- 袁珍琴
- 关键词:诗风嬗变
- 后现代话语掩盖下的现实关怀——王蒙小说《青狐》寓意浅探被引量:1
- 2006年
-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一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 袁珍琴袁珍秀
-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起飞与徘徊现象被引量:4
- 2003年
- 本文主要选取张洁、谌容、池莉、徐坤等有代表性的女作家 ,从其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精神趋向 ,以“女性的尺度”加以解析评论 ,论述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起飞与徘徊现象。文中肯定了女性文学的成就 ,并同时指出 ,“女性文学”的眼光 ,不应该只是凝定在知识女性个人生活的层面上 ,而应该积极参与有利于改善全体女性生存处境的社会改革 ;应该为女性的发展前途 ,多作精神启蒙与社会改革导向性的设计。希望能唤起女作家的反思与自觉 ,克服“女性文学”的徘徊现象 ,促进“女性文学”新的更强势的起飞。
- 袁珍琴
- 关键词:女性文学
- 《甍之复仇》的神话寓言与诗境构想——谈台湾诗人白灵的散文诗艺术技巧
- 2011年
- 台湾诗人白灵的散文诗《甍之复仇》,运用神话传说和艺术意象的隐喻与历史事件描述相结合的方式,构成诗境,并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对诗中人物(战犯松井石根、东条英机)的语言、行动与精神状态,作了逼真的表现。通过"甍之复仇"的诗境想象与故事情节,再现了"南京大屠杀"与"南京文物大劫掠"的历史境象,启示了"善战胜恶"、"文明战胜野蛮"及"谋求霸权挑起战争破坏文明的罪犯必然招致自身的失败与毁灭"的历史真理。
- 袁珍琴
- 关键词:反讽
- 民间故事研究之两种不同视角的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民间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部分。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一方面是在于通过搜集、整理,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一方面也是要通过对探源、发微的研究,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它的意义与价值,并尽力使之能够继续"传承发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这"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双重目的性,就包涵着"历史视角"与"现代视角"的矛盾。文章所探讨的是对这种矛盾的处理,应该严格遵守的保护原则与在传承发展工作中必要的审慎态度。
- 袁珍琴周独奇
- 关键词:传承历史视角
- 生命隐私·女性命运·历史劫难——虹影《饥饿的女儿》之多维解读被引量:1
- 2006年
- 对女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可以作一次从不同视角出发的多维解读。即(一)从女主人公“六六”个人生命隐私之揭秘的角度,解读小说被命名为《饥饿的女儿》的用意及其对人的生存权利的申诉与张扬。(二)从女性命运遭际之不幸的角度,解读小说通过“六六”一家五个女性生存境遇的讲述,对女性自求解放的思想启蒙与激励作用。(三)从小说所展示的历史劫难,解读作品内涵隐在的伤痛与对中国社会改革的祈求与热望。
- 袁珍琴
-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社会改革女性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