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靖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麻痹性贝类毒...
  • 3篇改性粘土
  • 3篇贝类
  • 2篇絮凝
  • 2篇硝酸盐
  • 2篇麻醉
  • 2篇南黄海
  • 1篇丁香
  • 1篇丁香酚
  • 1篇毒素
  • 1篇絮凝法
  • 1篇亚历山大藻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技术
  • 1篇有害藻华
  • 1篇藻华
  • 1篇扇贝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物合成
  • 1篇水产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8篇李靖
  • 4篇李靖
  • 3篇俞志明
  • 3篇宋秀贤
  • 2篇任强
  • 2篇张悦
  • 2篇刘鹰
  • 2篇魏传杰
  • 2篇于非
  • 2篇张培培
  • 2篇潘俊
  • 2篇潘俊
  • 2篇刘宝良
  • 1篇李贤
  • 1篇刘子毅
  • 1篇孙国祥
  • 1篇仇登高
  • 1篇孙淑慧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改性粘土絮凝后残留的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毒素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内和胞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MC I对密度为6.11×10^(3) cells/mL的A. pacificum 3小时去除率达62%,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单细胞毒素含量和PSTs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水体中总PSTs含量大大降低,其中由絮凝沉降导致的胞内PSTs被去除量占水体中PSTs总减少量的90%以上。另外,针对MC I对胞外PSTs吸附效果的研究发现,低于0.5 g/L的MC I对胞外PSTs无明显吸附效果,而在利用0.2 g/L MC I絮凝去除大部分亚历山大藻后,水体中胞外PSTs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该用量下的MC I未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毒素。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毒甲藻藻华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宋维佳宋秀贤李靖李靖申慧慧李靖俞志明
关键词:改性粘土亚历山大藻絮凝麻痹性贝类毒素
南黄海绿潮暴发与硝酸盐及水文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解浒苔绿潮的发展态势、马尾藻分布区与漂移状况,本文基于2016—2017年浒苔暴发季(春末夏初)在黄海绿潮潜在起源区获取的多航次及参考2015年布放定点潜标的环境因子资料,通过高频的精细化硝酸盐监测,对影响黄海浒苔绿潮的起源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境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黄海浒苔绿潮具有相似的发生发展过程,两个年度的黄海表层硝酸盐分布趋势有差异;年际变化上, 2017年绿潮规模较上一年度显著偏小,该年度出现的黄海赤潮、金潮对绿潮规模有一定抑制作用。
潘俊于非潘俊于非孙淑慧魏传杰
关键词:绿潮春末夏初环境因子
海洋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合成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是由某些甲藻产生的一种高毒性神经毒素,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危害大,可对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PSTs毒素的毒性大小随种类和结构的不同有较大差异。迄今,国内外学者针对PSTs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目前对于藻细胞产毒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学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理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PSTs的生物合成过程不仅与藻细胞自身生长阶段有关,还会受到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藻细胞毒素组成和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近年来,研究人员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产生PSTs的典型甲藻——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细胞内与PSTs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某些基因或蛋白质,对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亚历山大藻产生PSTs毒素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报道,对亚历山大藻中PSTs的生物合成与转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产毒有害藻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宋维佳宋秀贤俞志明俞志明张悦
关键词:甲藻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合成环境因素
丁香酚对大西洋鲑麻醉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本文首先测定了在14~15℃10min浸浴使不同规格的大西洋鲑进入麻醉状态的丁香酚质量浓度及其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显示,使均重为99,153,375g以上的大西洋鲑进入麻醉状态的丁香酚质量浓度分别为11,10,9mg/L;10min浸浴LC50的95%置信区间为(56.5,61.6)mg/L。基于上述实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丁香酚质量浓度、浸浴时间、温度及实验生物规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提高丁香酚质量浓度和延长浸浴时间能有效延长大西洋鲑的复苏时间,在50mg/L丁香酚质量浓度下浸浴12min,可将其复苏时间延长至14~19min,是运输、转运过程中的理想麻醉条件。本研究对鱼类活体转运及其他处理过程中所需麻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李靖刘宝良王顺奎于凯松刘鹰
关键词:丁香酚
一种大西洋鲑麻醉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种大西洋鲑麻醉方法。将养殖系统中大西洋鲑移至麻醉箱,通过调整麻醉剂浓度、麻醉时间和水温获取确保大西洋鲑能够安全离水时间大于10min的麻醉状态,本发明可有效避免过度麻醉现象发生,并能够...
刘宝良刘鹰李靖刘子毅仇登高孙国祥李贤
文献传递
改性粘土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半世纪以来,有害藻华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暴发。尤其是一些产毒藻类,由于其毒素在滤食性贝类中的积累放大作用,对人类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改性粘土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可以应用于现场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方法之一。
李靖宋秀贤张悦俞志明
关键词:有害藻华改性粘土麻痹性贝类毒素海湾扇贝
基于光学传感器在南黄海硝酸盐调查中的使用初探被引量:4
2017年
南黄海海域中营养物质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了加强对此过程的机制与速率的认识,本文利用新型硝酸盐传感器(Submersible Ultraviolet Nitrate Analyzer,SUNA)在2016年5、6月开展南黄海硝酸盐调查,进行了实验室标定、现场调查及后续数据处理改进等工作。讨论了其在南黄海使用的可靠性,综合考虑了南黄海典型的温-盐结构特征及苏北浅滩的高浊度对SUNA测定结果的影响,较深入地分析了温度-盐度校正、浊度的影响等方面。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海域中修正后的硝酸盐数据与采用国家标准的传统方法的同步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达到0.9以上,SUNA可在苏北浅滩等浊度较高的海域中使用。
潘俊于非潘俊于非李靖
关键词:南黄海硝酸盐传感器
改性粘土絮凝法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存活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初探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以平均体重为(388.00±41.11)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为实验对象,探究了改性粘土絮凝过程对养殖水体水质以及大西洋鲑存活、组织形态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改性粘土的实验组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浓度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降低的趋势(P<0.05)。添加远高于现场可有效去除赤潮生物用量(4-10g/m^2)的改性粘土并没有导致大西洋鲑出现死亡现象,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大西洋鲑鱼鳃、消化道组织特征无明显差别。对大西洋鲑鳃、肝脏、消化道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改性粘土未对大西洋鲑造成显著的氧化胁迫(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远高于现场有效用量条件下,改性粘土未对大西洋鲑产生不良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在国内外养殖海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张培培张培培宋秀贤俞志明
关键词:改性粘土水质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