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灵芝
- 作品数:64 被引量:374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地下输送管道防沉降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输送管道防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可竖向伸缩变形的弹性支撑机构,所述弹性支撑机构竖向安装在所述基座上,且顶部安装有呈圆弧形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的内径与待承托管道的外径相匹配,使待承托管道能...
- 范玮佳刘兆存蒋聪向灵芝冉中林许艺平
- 文献传递
- 基于灾害熵的汶川震后道路泥石流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导致震区地表岩体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和破坏,许多震前非泥石流沟转化为大规模高频泥石流沟。鉴于震区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情,以汶川主要公路沿线(都汶公路和省道303)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依据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特征,遴选出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子,运用灾害熵理论模型,考虑因子相互之间的影响,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泥石流进行敏感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敏感性的泥石流沟谷多达47条,占总数的78.3%,且集中分布在中央断裂的上盘,特别是以映秀为暴雨中心的峡谷地带。分析结果可作为震区泥石流防治,灾区重建的理论依据。
- 向灵芝崔鹏陈洪凯沈娜
- 关键词:岩土工程泥石流汶川地震评价指标敏感性
-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0年
-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8月中旬灾区各地因强降雨而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掩埋重建城镇,给地震重灾区造成巨大损失。从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在阐述灾害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震后灾害链的形成条件、成灾过程以及对城镇重建居民点的危害特点,进而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灾后城镇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建议。
- 向灵芝崔鹏方华
- 关键词:灾害链汶川8级地震
- 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敏感性量化评价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大小,有效表达泥石流敏感性指数(DFSI),进而,结合空间分析与条件概率模型,实现了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并制作了泥石流敏感性专题图。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敏感性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雅砻江中下游、安宁河、小江、普渡河、大渡河中下游、理塘河、白龙江、岷江上游、涪江上游等干支流的5~10 km范围内;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度敏感区的外围约10~30 km范围内。利用历史泥石流资料验证,表明已经发生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石流敏感性指数较高地区,说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反映出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特性。
- 邹强崔鹏张建强向灵芝
- 关键词:长江上游泥石流敏感性
- 一种土体渗透沉降性能测试设备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试土体渗透性能与沉降性能的设备。针对现有设备仪器无法满足泥石流土体沉降渗透性能测试试验需要,并且仪器造价高、操作复杂、不适宜推广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泥石流特殊土体渗透沉降性能测试的设备...
- 周小军崔鹏李泳李战鲁郭晓军朱兴华向灵芝洪勇
- 文献传递
- 高家沟泥石流和深溪沟泥石流灾害特征被引量:21
- 2012年
- 汶川地震之后,泥石流成为灾区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直接影响到灾后重建和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汶川地震灾区7月初群发性泥石流进行野外考察,重点分析了高家沟和深溪沟两条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高家沟为由滑坡崩塌体引起的土力类粘性泥石流,容重约为2.07 g/cm3,总量超过30万m3,分三次间歇性汇入主河,并堵断1/2河道,迫使岷江持续冲刷对岸路基,损毁213国道长达400 m;深溪沟为山洪冲刷河道引起的水力类稀性泥石流,容重约在1.44~1.58 g/cm3之间,流量约在160~180 m3/s之间。对不同的泥石流沟应采用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可有效降低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 郭晓军向灵芝周小军杨伟
- 关键词:泥石流山洪汶川地震灾区
- 降雨诱发坡面型泥石流形成机理被引量:56
- 2007年
-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依据岩土体破坏准则理论,结合典型坡面型泥石流进行剖析,从坡面型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运动学特征、动力条件、形成与演化过程等方面,探讨了降雨诱发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坡面流以平移式滑动方式破坏为主,通常发生于残坡积土层厚度小(≤2.0 m)的陡坡地带(坡度≥40°),降雨是坡面型泥石流的主要触发因素,雨水入渗促使斜坡残坡积岩土体饱和软化,当土体含水率超过28%~30%,粘聚力、内摩擦角与含水率关系曲线都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即饱和度超过75%时,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都发生急剧降低,斜坡土体由稳定状态向破坏状态演化。遇持续降雨(或暴雨)作用,此种残坡积土局部发生失稳下滑——流土,进而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发生下泻造浆形成坡面泥石流。
- 杨为民吴树仁张永双石菊松向灵芝
- 关键词:降雨
- 一种沟谷用泥石流防治装置及泥石流防治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谷用泥石流防治装置及泥石流防治系统,防治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沟谷侧壁上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安装有竖向设置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可转动地安装有平推拦挡板,所述平推拦挡板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朝向待拦挡泥石流的...
- 范玮佳向灵芝
- 文献传递
- 汶川地震区泥石流危害道路的定量分析——以汶川县肖家沟为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为适应震后3年泥石流大规模频发的严峻形势,满足灾情预测评估的需要,以汶川县省道303沿线肖家沟为例,建立了震后泥石流危害道路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现场勘察并结合RS、GIS技术,分析了震后肖家沟泥石流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流域面积、沟床比降以及泥石流性质等基本特征;采用雨洪法和配方法计算肖家沟泥石流一次过程总量,作为泥石流堆积量预测值;通过回归分析,获得了泥石流堆积体危害范围的计算公式,以确定泥石流的平均堆积厚度、长度和宽度;最后,采用几何概化方法,就肖家沟泥石流对沿河道路的危害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50年一遇的降水频率下,肖家沟泥石流一次过程总量为41万m3,道路完全掩埋,并堵断渔子溪,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 向灵芝崔鹏钟敦伦葛永刚朱兴华杨伟
- 关键词:泥石流堵江危险性
- 典型地震扰动区泥石流堆积体工程特性及其启动机制被引量:3
- 2016年
- 地震扰动区内的高山峡谷地区,斜坡易发生崩塌、滑坡,堆积在坡面或沟谷内。雨水入渗导致堆积土体饱和度增加,强度衰减,继而诱发泥石流启动。都汶公路沿线和甘肃舟曲泥石流沟汇水区松散堆积体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组泥石流土体细粒含量少,均为宽级配不均匀粉土质砾石土。当舟曲泥石流堆积土含水率增至15%-18%时,都汶土含水率增至12%-15%时,土体黏聚力骤减,暗示土体强度丧失存在临界含水率,这一特定含水率可作为泥石流启动的临界含水率。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泥石流发生前1h的临界降雨量与临界含水率密切相关,利用二者的相关性拟合,可反推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为地震扰动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 向灵芝杨为民范玮佳
- 关键词:泥石流松散堆积体临界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