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艳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吲哚青绿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兔眼后发性白内障中视网膜的毒性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吲哚青绿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后,兔眼视网膜的损伤情况。方法 32只兔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皮质吸出术,低、中、高剂量组术后前房内注入0.5mL浓度分别为1.25、2.50、5.00mg/mL的吲哚青绿,用810nm的半导体激光对囊膜进行低能量(50mW/cm)照射2min。术后3个月时对兔眼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后取材行透射电镜观察兔眼视网膜有无损伤。结果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均有减轻,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前房内注入浓度为1.25mg/mL吲哚青绿组兔眼视网膜电镜损伤相对较小,各实验组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青绿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可明显降低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程度,而同时吲哚青绿浓度为1.25mg/mL治疗组对视网膜的损伤最小。
- 梁毓琳李兰张远平李云川查旭戴红梅曹倩李静华杨文艳
- 关键词:视网膜吲哚青绿透射电镜
- 吲哚青绿联合光照对兔眼前房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研究吲哚青绿(ICG)介导光动力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观察ICG联合光照对兔眼前节组织的影响。方法 32只兔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行超声乳化及皮质吸出术。低、中、高剂量组吸出皮质后,前房内注入浓度分别为1.25、2.5、5mg/mL的0.5mLICG,再用810nm的半导体激光对囊膜进行低能量(50mW/cm)照射2min。于术后1d、3d、7d观察眼前节组织、眼压及房水总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低、中、高剂量组的眼压分别为(15.67±2.17)、(15.94±2.35)、(16.08±2.12)mmHg(1mmHg=0.133kPa),术后3d分别为(17.41±2.85)、(17.87±2.51)、(17.95±2.64)mmHg,术后7d分别为(16.65±2.24)、(16.93±2.06)、(17.24±2.32)mmHg,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低、中、高剂量组的房水总蛋白含量分别为(0.73±0.26)、(0.76±0.28)、(0.80±0.25)mg/mL,术后3d分别为(0.66±0.12)、(0.71±0.23)、(0.73±0.31)mg/mL,术后7d分别为(0.53±0.27)、(0.58±0.17)、(0.61±0.23)mg/mL,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前房反应评分,两两配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G联合光照短期内对兔眼前节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
- 李兰李云川杨文艳张远平查旭戴红梅梁毓琳曹倩李静华
- 关键词:吲哚青绿光动力治疗眼压房水蛋白
- 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应用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自内障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病例对比研究。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63例(94只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按患者意愿选取不同晶状体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比较Bigbag组48只眼与Softec I组46只眼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分别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gbag组患者术后无后囊膜皱褶,与Softec 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达到较理想术后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Bigbag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有稳定地支撑作用,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后囊膜皱褶和后发障,让高度近视患者获得更好地视觉质量。
- 戴红梅李兰李云川杨文艳康艳伟
- 关键词:超声乳化高度近视
- 云南省少数民族眼病研究初步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傣族、白族、彝族和同居住地的汉族人群眼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不同少数民族眼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选择多个民族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大样本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均进行眼部和全身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直接检影镜、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和青光眼专项检查等。采用频数、百分位数、x±s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结果共10845例对象符合纳入标准,其中8696例受试者完成检查,应答率为80.18%。我们获得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和汉族人群屈光不正、盲和视力损伤、青光眼、翼状胬肉、白内障以及眼球测量参数等资料。患病率调查显示彝族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约7.8%和1.6%,傣族盲和视力损伤患病率分别约为3.0%和13.3%,白族青光眼患病率约2.2%、汉族翼状胬肉患病率高达39.5%、白族白内障手术率约4.6%。结论该研究显示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农村地区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患病情况,从而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防盲治盲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钟华钱登娟寸青李俊潘臣炜沈蔚杨文艳叶一明杨扬帆袁援生余敏斌
- 关键词:流行病学眼科学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被引量:35
- 2015年
-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03/2013-02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3例124眼随机分为两组,42例59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SICS组),51例6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源性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d;1wk两组患者视力≥0.5分别为SICS组38眼(64.4%),41眼(69.5%),Phaco组29眼(44.6%),32眼(49.2%),SICS组的视力优于Phaco组(χ2=4.877,5.243,P<0.05)。术后1,3mo两组视力≥0.5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0.085,P>0.05)。平均角膜散光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组内比较不同时间有统计学意义(F=25.624,P<0.05),且有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986,P>0.05),两组患眼术后1wk平均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2.427,P<0.05)。术后1wk;1mo Phaco组手术源性散光SIA均低于SICS组(t=-4.628,2.770,P<0.05),术后3mo两组SI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05),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的SIA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7,P<0.05,F=14.29,P<0.05)。两组患者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色素膜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术后效果相近,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方案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非唯一最佳手术方案,在缺少超乳设备的边远地区,选择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同样可以达到与超乳手术接近的术后视觉效果。
- 吴柄成戴红梅李兰李云川曹倩康艳伟杨文艳侯静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手术源性散光
- 前后段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1年
-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并且同时伴白内障患者,对其治疗上通过予以前后段联合手术对疾病治疗的价值。方法:108例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具体是以随机方式分组,对54例对照组的手术措施是常规的切除术,54例观察组的手术则是前后段联合手术,进行各组治疗情况的观察对比。结果:临床治疗的疗效上,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89%,对照组为7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CV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眼压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同期前后段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值得推广。
- 杨文艳陈亭亭毛清兰张莹莹李国栋
-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白内障视力眼压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1年
- 探讨对于复杂性眼外伤的患者,临床上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医院眼科病房收治入院且确诊复杂眼外伤的病患,纳入76例均是择期予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干预,术后进行患者随访,随访的平均时间为10.2个月,观察随访的情况,评价情况涵盖视力改变以及临床预后。结果:76例患者总治愈率为96.05%(73/76);术后视力明显较术前视力提高(P<0.05)。结论: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治愈率高,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水平,值得推广。
- 杨文艳陈亭亭毛清兰张莹莹李国栋
-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复杂性眼外伤治愈视力
- 眼药水瓶按压计数装置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眼药水瓶按压计数装置。;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眼药水瓶按压计数装置。;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主视图。
- 钱朝旭钟华陈琴寸青陶奕瑾杨文艳宗媛
-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评估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SMS治疗模式("手术-药物-二次手术")和LMS治疗模式("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药物-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连续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1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166眼行SMS治疗模式,B组146眼行LMS治疗模式。随访12个月,比较两种治疗模式下眼压、杯/盘比值及视野的变化情况。结果首次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成功率为84.9%,12个月时为80.1%;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后6个月的眼压控制成功率为27.4%,12个月时为17.1%。SMS治疗模式组和LMS模式组的二次手术率分别为10.2%和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治疗至6个月和12个月时,SMS模式和LMS治疗模式的垂直杯/盘比及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S模式和LMS治疗模式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年期随访在控制视野及视神经进展方面效果相似,但从控制眼压方面SMS治疗模式的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LMS模式。
- 武洪安陶奕瑾袁援生魏嘉范道青杨文艳
- 关键词: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小梁切除术药物
- 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Ranib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2017年
- 目的评估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以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2015年5月—2016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0例(22只眼),入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0.5 mg/0.05 m L),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行复合小梁切除术,以穹窿部为基底作结膜瓣,术中联用丝裂霉素C(0.4 mg/m L,3~5 min)。根据患者屈光介质情况术前或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小梁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原因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其中中央静脉阻塞(11只眼)、分支静脉阻塞(6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只眼)。玻璃体腔注药后1 d,新生血管开始逐渐消退,2~5 d 22只眼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术前眼压平均为(42.27±2.95)mm Hg,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降至(12.05±2.78)mm Hg,术后3个月(14.22±2.70)mm Hg,术后6个月降至(15.09±4.21)mm Hg,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眼压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数量为(3.14±0.71)种,术后数量降至(0.82±1.14)种。完全成功12眼(54.5%),部分成功6眼(27.3%),总手术成功率81.8%(18/22)。手术并发症:术后浅前房4例,经散瞳药物治疗2周内恢复正常;前房积血2例;脉络膜脱离1例,药物治疗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和全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式。
- 武洪安杨文艳田琨杨玥陶奕瑾
- 关键词:复合小梁切除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全视网膜光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