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正权

作品数:23 被引量:22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油田
  • 7篇孤岛油田
  • 6篇聚合物驱
  • 4篇乳液
  • 3篇调驱
  • 3篇堵剂
  • 3篇堵水
  • 3篇驱油
  • 3篇反相
  • 3篇反相乳液
  • 3篇丙烯
  • 3篇丙烯酰胺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条件
  • 2篇调堵
  • 2篇调堵剂
  • 2篇调剖
  • 2篇调驱技术
  • 2篇性能评价
  • 2篇岩芯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化工...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23篇曹正权
  • 10篇陈辉
  • 8篇肖建洪
  • 5篇孔瑛
  • 4篇姜娜
  • 3篇孙焕泉
  • 3篇宋岱锋
  • 3篇宋岱峰
  • 2篇林立刚
  • 2篇王涛
  • 2篇杨金荣
  • 2篇郑利强
  • 2篇辛伟
  • 2篇韩鹏
  • 2篇于丽
  • 2篇李干佐
  • 2篇冯志强
  • 1篇吕志凤
  • 1篇周红
  • 1篇屈人伟

传媒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油田化学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日用化学工业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2006北京...
  • 1篇第二届全国油...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6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次采油用耐温耐盐DBA-AM共聚物驱油剂的性能评价
为满足油田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三次采油的需要,合成了疏水缔合型DBA-AM共聚物驱油剂.本文对所得疏水缔合型N,N-二丁基丙烯酰胺(DBA)-AM共聚物驱油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临界缔合浓度较低,为0.15%(质量...
曹正权冯志强辛伟杨金荣孔瑛
关键词:三次采油丙烯酰胺共聚物驱油剂性能评价
文献传递
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被引量:10
2006年
综合分析了水溶性分子沉积膜的表面及界面特性、吸附特性、表面zeta电位、破乳作用和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资料认为应用分子沉积膜驱油剂不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但降低幅度不大,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粘度,有自组织破乳作用,能自发吸附在呈负电性的岩石表面上并放热,能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剥离残余油提高采收率。指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提出了分子沉积膜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徐赋海赵立强肖建宏曹正权毛广洲陈辉贾振福
关键词:分子沉积膜表面特性驱油机理
油酸钠蠕虫状胶束的性质及驱油效率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分别通过稳态、动态流变的方法和冷冻蚀刻透射电镜、室内模拟驱油实验和平板夹砂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由碳酸钠诱导形成的油酸钠蠕虫状胶束的流变学性质及形貌和蠕虫状胶束驱油配方的驱油效果及驱油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在油酸钠(NaOA)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能够形成蠕虫状胶束;孤岛东区稠油注聚驱后,蠕虫状胶束驱油配方(w/%,1.83 NaOA+4.24 Na2CO3)的室内模拟驱油可提高采收率25%原始石油地质储量(OO IP);平板夹砂微观驱油模型显示蠕虫状胶束驱油体系进入模型中,能够使注聚后束缚残余油重新启动、变形,渐渐形成油墙向出口处运移,蠕虫状胶束驱油体系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于丽孙焕泉肖建洪曹正权陈辉宋岱峰郑利强李干佐
关键词:蠕虫状胶束流变性驱油效率
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在孤岛油田热采井中的应用被引量:49
2006年
针对孤岛油田稠油热采中的汽窜井和高含水井蒸汽吞吐效果差的问题,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应用试验。利用气流法测试了发泡剂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260℃的条件下,0.3%的发泡剂恒温24h后,泡沫半衰期保留率为94.1%;通过岩心试验测定发泡剂在260℃耐温72h后的封堵能力时,优选浓度为0.3%的发泡剂体系,发泡剂最佳气液比为2∶1。双管驱油试验结果表明,注蒸汽时注入氮气泡沫体系的采收率比蒸汽驱的采收率提高了23.9%;在标准条件下,经济有效的氮气、蒸汽和发泡剂注入比例为60∶1∶1。至2005年已现场应用13井次,成功率为100%,实施后与上一周期对比单井平均增产原油946t,表明氮气泡沫调剖技术是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的有效工艺。
曹正权马辉姜娜陈辉
关键词:蒸汽吞吐调剖发泡剂孤岛油田
用于注聚驱后的含有中强缓冲碱三元复合体系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河滩油区注聚驱后,开展改性天然羧酸盐/缓冲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研究。先对改性天然羧酸盐SDCM-2的界面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通过室内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聚驱、缓冲碱ASP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复碱质量分数为1.5%(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质量比为1:1),SDCM-2质量分数仅为0.1%时油水界面张力就能达到超低;在注聚驱后,缓冲碱ASP复合驱室内驱油效率为18%OOIP;最后开展可视化微观模型驱油实验,直接观察了流体在孔隙介质内的流动形态。实验结果为:ASP体系进入模型中,能够使注聚后束缚残余油重新启动,使油块变形、拉细,通过毛细管喉道,渐渐形成油墙向出口处运移。表明缓冲碱ASP复合驱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从而使驱油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该方法是注聚后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于丽孙焕泉肖建洪陈辉曹正权宋岱峰郑利强李干佐
关键词:聚合物驱后
聚丙烯酰胺/水溶性酚醛树脂反相乳液水分散液的成胶性能被引量:3
2008年
所报道的反相乳液含25%聚丙烯酰胺、15%交联剂(水溶性甲阶酚醛树脂),可用作深部调驱剂,是将交联剂借助乳化剂分散在采用复合乳化剂制备的白油外相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中制得的,储存稳定性良好,其水分散液在加入转相剂后几天内发生转相,交联形成水基凝胶,黏度迅速升至峰值后下降,此后大体稳定至少30~40天,160天后仍有较高值。实验水分散液用矿化度8.476g/L的孤-联采出污水配制。转向剂加量增大时(0.4~1.6g/L),20g/L的聚/交反相乳液水分散液65℃时的转相时间和成胶时间缩短,成胶黏度增大。转相剂加量为0.8g/L、反相乳液浓度增大时(5~20g/L),水分散液65℃时成胶时间缩短、成胶黏度增大即成胶性能增强。转相剂加量为0.8g/L、反相乳液浓度20g/L的水分散液,25℃和35℃时基本不成胶,在45~65℃范围p14越高成胶性能越好。转向剂加量0.8g/L、反相乳液浓度20g/L的NaCl盐水分散液65℃时的成胶性能随含盐量增大(≤20g/L)而改善,在不合盐的水中不成胶;当配液用水为含聚0,985g/L、矿化度7.365g/L的油田污水+清水时,只有当污水比例≥2/3时才能成胶,但凝胶黏度低,为4~8Pa·s。图7参4。
曹正权姜娜陈辉孔瑛林立刚
关键词:反相乳液水分散液成胶性能水基凝胶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调堵剂研究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水的危害很多:如消耗驱替能量,减少油层最终采收率,造成管线和设备的腐蚀与结垢,增加脱水站的负荷等等,严重时还会使油井变为无工业价值的报废井,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降低采出液的出水率有其重要的...
曹正权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调堵剂油田注水交联剂
文献传递
聚合物反相乳液调驱剂对孤岛油田的适应性被引量:2
2008年
针对孤岛油田注聚区油藏物性特点,对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调驱剂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相乳液调驱剂转相交联条件为pH值8.0~9.0,温度65℃,地层矿化度条件下转相交联时间大于2d,交联后粘度大于5.0Pa·s,调驱剂适应性较强。物模试验残余阻力系数达到10.4,三管模拟调驱试验在注聚后注入调驱剂1%×0.3VP,可提高采收率13%以上,表明该调驱剂能够实现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
曹正权姜娜宋岱锋韩鹏孔瑛林立刚
关键词:聚合物驱后调驱物理模型
新型聚合物微球调剖堵水工艺的室内评价方法
一种新型聚合物微球调剖堵水工艺的室内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方法,室内微观评价系统包括微量泵、模拟地层孔喉真实情况的微观模型、用以观测微观模型中介质流动状况的显微镜、将显微镜下真实状况进行记录和采集...
肖建洪王涛曹正权陈辉宋岱锋
文献传递
新型聚合物微球调剖堵水工艺的室内评价方法
一种新型聚合物微球调剖堵水工艺的室内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方法,室内微观评价系统包括微量泵、模拟地层孔喉真实情况的微观模型、用以观测微观模型中介质流动状况的显微镜、将显微镜下真实状况进行记录和采集...
肖建洪王涛曹正权陈辉宋岱锋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