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璐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火烧迹地
  • 3篇迹地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有机碳
  • 1篇入渗
  • 1篇天然林
  • 1篇土壤抗冲性
  • 1篇土壤入渗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人工林
  • 1篇落叶松
  • 1篇落叶松人工
  • 1篇落叶松人工林
  • 1篇抗冲性
  • 1篇枯落物
  • 1篇黑碳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赵雨森
  • 4篇辛颖
  • 4篇陈璐
  • 3篇王丽红
  • 1篇刘邵宇
  • 1篇李昂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森林工程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抗冲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探讨森林火灾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大兴安岭地区三种不同火烧强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结合枯落物蓄积、持水性能及植物根系差异变化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土壤抗冲性显著低于未过火地段(P<0.01),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土壤的抗冲性能逐渐减弱,抗冲系数总体变化趋势为:重度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轻度火烧迹地<未过火天然林。四种样地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总体趋势为轻度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重度火烧迹地<未过火天然林。4种样地类型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及有效拦蓄率皆表现为重度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轻度火烧迹地<未过火天然林。在浅层土壤中,重度火烧迹地的根密度及根系总长度均值皆为四者中最小。研究表明:未火烧天然林的土壤抗冲性表现最优,重度火烧迹地的土壤抗冲性能最弱,应与及时治理与植被恢复。
陈璐辛颖赵雨森刘邵宇李昂
关键词:火烧迹地土壤抗冲性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持水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重度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增加,恢复24a枯落物厚度和蓄积量均最高,分别为3.42cm和6.04t/hm^2。(2)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为357.22%~576.41%,最大持水量为13.27~30.23t/hm^2,有效拦蓄深为0.53~1.45mm。枯落物半分解与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深均高于未分解层。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深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3)枯落物浸水4h时,持水量均超过其最大值的80%,浸水14h后吸水基本达到饱和。枯落物持水量(W)和吸水速率(V)与浸水时间(t)可用W=kln t+p和V=ktn方程拟合,拟合结果极显著。
王丽红辛颖邹梦玲赵雨森雷雨雨陈璐
关键词: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枯落物
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讨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样地和重度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碳和黑碳质量分数都随土层深入而降低。与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迹地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41.56%,>5~10cm和>10~20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不大。0~5cm土层黑碳质量分数增加了21.37g/kg(p<0.05),>5~10cm和>10~20cm土层黑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5、1.15g/kg,差异都未达显著水平。对照样地土壤黑碳与有机碳的比例在14.0%~18.1%,随土层深入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重度火烧迹地土壤黑碳与有机碳的比例在17.3%~28.0%,随土层深入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重度火烧迹地土壤黑碳在有机碳中的比例高于对照样地。2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质量分数之间都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黑碳在大兴安岭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雷雨雨辛颖赵雨森陈璐王丽红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黑碳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呈波动式变化,24a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好地改善。(2)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初渗速率变化范围为3.53∽13.18mm/min,穏渗速率变化范围为2.47∽8.20mm/min,前70min累积入渗量为177.24∽632.13mm,稳渗时间为24∽70min,土壤入渗性能总体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3)经过考斯恰科夫(Kostiakov)模型、霍顿(Horton)模型、通用经验模型和菲利普(Philip)模型拟合,霍顿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植被恢复过程中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入渗过程。(4)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
王丽红辛颖赵雨森陈璐雷雨雨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入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