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晨

作品数:112 被引量:887H指数:1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建筑科学
  • 26篇经济管理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社会学
  • 2篇电气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16篇乡村
  • 11篇城市
  • 8篇人口
  • 7篇城乡
  • 6篇城镇化
  • 5篇人口流动
  • 5篇半城市化
  • 5篇城市化
  • 4篇实证
  • 4篇乡村规划
  • 4篇乡村转型
  • 4篇教育
  • 4篇半城市化地区
  • 4篇城市化地区
  • 3篇演进
  • 3篇园林
  • 3篇实证研究
  • 3篇乡村发展
  • 3篇小城
  • 3篇小城镇

机构

  • 83篇同济大学
  • 5篇太原理工大学
  • 5篇上海同济城市...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住房和城乡建...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新南威尔士大...
  • 1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国土资源
  • 1篇市政府发展研...
  • 1篇常州市规划设...
  • 1篇英国社会科学...

作者

  • 87篇陈晨
  • 8篇赵民
  • 8篇陈晨
  • 4篇宋小冬
  • 4篇赵渺希
  • 4篇钮心毅
  • 2篇李琦
  • 2篇张爱玲
  • 2篇耿慧志
  • 2篇孟聪龄
  • 2篇刘珺
  • 2篇颜文涛
  • 2篇高中臣
  • 2篇游猎
  • 1篇杨贵庆
  • 1篇王竹
  • 1篇吴康
  • 1篇施澄
  • 1篇杨艳丽
  • 1篇耿虹

传媒

  • 11篇城市规划
  • 7篇现代城市研究
  • 7篇上海城市规划
  • 5篇太原理工大学...
  • 5篇南方建筑
  • 4篇小城镇建设
  • 4篇国际城市规划
  • 3篇规划师
  • 3篇中国园林
  • 3篇城市建筑
  • 3篇中小企业管理...
  • 2篇城乡规划
  • 1篇城市轨道交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新建筑
  • 1篇住宅科技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山西建筑
  • 1篇中国名城
  • 1篇地理信息世界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水平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变及其展望--对苏州案例的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54%,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而部分先发地区,如苏州市城镇化率高达74%,已经进入了高水平城镇化地区的行列。因此,苏州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对于我国高水平城镇化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具...
陈晨方辰昊
关键词:小城镇
地方产业发展驱动乡村振兴之路--民宿产业介入下的莫干山镇发展研究
2017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58%,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2%.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乡村仍为中国接近半数人口的居住地和家庭根基,乡村发展仍是未来中国大地上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2008年以来,莫干山镇通过...
耿佳陈晨
关键词:动力机制城乡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社会调研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框架--以上海市奉城镇总体规划教学为例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入社会调研环节,是同济大学教学团队在总体规划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成果,其目的是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真实的城市发展动力,掌握深度研究城市问题的方法.本文讨论了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引入社会调研环节的必要性...
陈晨颜文涛耿慧志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调研
比较优势视角下先发地区工业型乡村的转型发展研究——以浙江省泽国镇为例
2023年
先发地区工业型乡村是20世纪80年代推动乡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产物,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城市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而乡村地区的工业发展逐渐受到城乡发展差距、本土环境压力等限制,曾经辉煌的乡镇企业成为“低小散”和“脏乱差”的整治对象。在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江苏省华西村、永联村为代表的乡村线性赶超城市模式和浙江省余村、黄杜村为代表的特色农旅转型发展模式之外,发达地区的工业型乡村是否还存在第三种发展方向?以浙江省泽国镇为例,研究其在环境规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既有制鞋产业基础找到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成功推动乡村地区转型发展。泽国镇的乡村转型实践符合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根据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对我国发达地区工业型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耿佳陈晨
关键词:乡村转型比较优势
面向"实际服务人口"的特大城市空间优化及规划响应--基于杭州市移动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是当前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最关键的两个人口概念,对中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等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作者利用移动手机信令大数据测度杭州市的“实际服务人口”,并讨论相关的规划启示。
施澄陈晨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特征被引量:170
2013年
在流动空间的视角下,高速铁路交通客流成为城市区域功能联系的重要表征,本研究选取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出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群体问卷访谈式的实证调查,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研究城际高铁所表征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研究发现:①北京与天津城区同属城际流动密集区,郊区县市为流动稀疏区,城际高铁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性;京—津中心城区是最主要的空间联系带,京滨、京(津)武走廊流则构成次级联系带,京津跨城流动呈现出轴辐式空间格局。②旅游、购物等休闲活动对跨城流动具有较明显的增强作用,而从跨城活动的时空迁移来看,城际高铁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距离,但对居住地点和工作空间的迁移改变有限。③京津跨城流动的频次并不很高,通勤者跨城周期为1周左右,现阶段城铁交通主要为商务出行流和休闲旅游流,这反映了高铁作为流动空间物质基础的构成特征;出行人群以男性、高学历、较高职业地位和商务出行为主,且商务出行的跨城流动频次更高,对出行时间更敏感,这反映了高铁跨城流动空间具备一定的精英空间特征。④以城际高铁交通出行表征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和天津的跨城流动空间暗含一定的不对称性,这体现在京津两地的到发客流分布不均、商务出差客流的比重差异以及不同站点在居住、工作、休闲等跨城功能联系方向上的不均衡等。
吴康方创琳赵渺希陈晨
关键词:高速铁路
创建行动导向下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2024年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立发展的多重瓶颈的创新性尝试。针对具有明确的目标、资金、时间约束的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试图探讨一种面向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二阶三心法”。这一方法从乡村地区的存量资源切入,旨在系统性、创造性地回应创建行动目标,开展面向产业-空间复合型目标的空间规划干预:一是基于“土地矛盾最小化原则”进行空间节点设计,二是基于“空间投入-融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形成特色主线,三是基于“优先塑造-示范带动原则”打造示范样板。进一步的,结合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规划设计工作,探讨了该方法在产业策划和空间设计层面落地应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中国先发地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陈晨陈晨张轶佳刘竹阳陈智杰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丽乡村存量资源
我国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人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1987—20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了区域集中度较高的两类地区——主要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总体而言,从人口流动的视角系统性考察上述两类地区区域城镇化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聚焦大规模人口流动作用...
陈晨
关键词:人口流动
文献传递
1965年以来香港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输政策演进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回顾了1965年以来的香港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输政策演进历史,分别从探索中的缓慢发展阶段,转型期的理性扩张阶段和面向未来的精明增长阶段对这一过程进行解读;揭示了香港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输政策经历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管理"和从单一目标到系统性解决途径的发展历程;进而讨论了对内地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借鉴意义。
陈晨
关键词:公共交通运输政策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讨论和辨析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现象。回顾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空间发展现象的相关政策导向和空间演进过程,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沪宁轴"沿线城市的"上海指向区域"的配置效率较高,应"理性"地施以组织和引导发展。但这类城际间"接轨发展"应主要是一种发展理念,即要重视宏观的区位价值和体制机制接轨,而不要"异化"为仅是沿中心城市行政区边界的微观空间行为。
陈晨赵民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