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楠
- 作品数:19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农业科学更多>>
- 《罗生门》:在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之间被引量:2
- 2008年
- 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的辨析一直是文艺理论史上一个重要的论题。新历史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历史的真实性品质变得越来越不牢靠,相反,历史的诗性品质却得到醒目的彰显。由此,不仅人们对某一事件真相的认识变得越发困难而且真相本身也似乎愈发晦暗不明。那么到底还有没有真相到底如何认识真相文学之真是否当真能取代历史之真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提供了一条回答这些问题的路径。而对于此路是否可行,电影《罗生门》提供了一个求证的范例。
- 郑绍楠张海涛
- 关键词:《罗生门》
-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被引量:2
- 2019年
- 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转化,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经典著作,他富有远见地将美学的发展置入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语境--"跨文化历史语境"中。但他在重新建构民族美学时,误解了美学的学科性质,错误地将具有时代地域阶级局限性的、以康德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原理当成普遍真理,把中国传统美学当成材料。《人间词话》启示着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路径--既不能脱离西方美学的影响,又不能以西方美学原理为普遍真理而把中国美学当成材料;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应该自觉地置入"跨文化历史语境"中,恢复对民族美学的自信心,在充分注重民族美学的传统与特性的前提下,与西方美学进行对话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 郑绍楠
- 关键词:《人间词话》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 文化张力结构下的悲剧:对莎士比亚《李尔王》的解读被引量:1
- 2019年
-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信仰开始解体,异教精神迅速崛起并对那个时代的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莎士比亚并没有放弃以基督教的神性视野观照人性。基督教和异教精神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张力,它使莎士比亚悲剧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并产生了与古希腊悲剧迥异的旨趣。这种张力在剧作《李尔王》中体现为基督上帝始终没有正面出场却处处在场,体现为剧中人的平庸与渺小、疯狂与卑鄙,以及对爱之化身毁灭的绝望和对永恒之爱的祈望。
- 郑绍楠郭小丽
- 关键词:基督教异教悲剧《李尔王》
- 审美主义:从康德到尼采
- 郑绍楠
- 关键词:审美主义席勒
- 黑泽明电影《乱》的佛教视野和美学思想被引量:1
- 2017年
- 黑泽明的电影《乱》是由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改编而来,导演将故事背景置换为古代日本,并以佛教视野来观照乱世中的众生相。他在原作基础上增添了三个人物来代表人类对待苦难的三种态度——复仇、美和佛教的宽恕。在此视野下,他看到仇恨是"乱"不断循环的根源;而乱世中的美除了安慰苦难者,还担负"天问"的责任。《乱》中所持的美学不是日本避世的恒在美学,也非安住现世的无常美学,而是企图借美沟通接近救赎彼岸的宗教美学。
- 郑绍楠郭小丽
- 关键词:《乱》宽恕复仇
- 托尔斯泰论艺术被引量:4
- 2012年
- 在欧洲,艺术和宗教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关系。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逐步走向独立和自律,并形成了一股以艺术代宗教的审美主义思潮。对此,托尔斯泰逆流而行,站在一种反启蒙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艺术观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离开宗教超验性的引导,只会走向堕落——沦为享乐的工具,从而不能发挥艺术本应该有的功能——传达情感从而起到联合所有人的作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在一个普遍"祛魅化"的现代世界,显得很不合时宜,但是仍具有其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郑绍楠
- 关键词:托尔斯泰宗教艺术
- 中西方语言中悖论现象解决方式之比较
- 2011年
- 悖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但中西方思想家对此采取的态度和解决方法迥然不同。中国思想家对悖论采取的是一种逍遥的、诗性的解决方式,而西方思想家对悖论的解决则具有一种"执迷不悟"、一究到底的执着精神。文章认为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在于,中国思想家注重人生实践甚于客观的宇宙自然、客观规律,在方法上采取直观体悟的方式对本体进行整体性把握,而非经由逻辑化、抽象化的语言探寻。这种逍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一方面导致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特别发达;另一方面,一旦这种思维和语言进入现代的立法、科学、道德、制度建设等领域,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歧义、混乱和无能。
- 郑绍楠
- 关键词:悖论语言逍遥
- 中华美学的重建之路——评杨春时的《中华美学概论》
- 2021年
- 杨春时著《中华美学概论》于2018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杨春时美学研究的另一力作《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1)(以下简称《第一哲学》)的姐妹篇。称之为姐妹篇,其原因在于,杨春时先在《第一哲学》一书中,从西方美学的历史经验出发,同时吸收中华美学思想资源,构建出一个体系庞大且内容完整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而《中华美学概论》就是依据这一现代美学理论体系对中华美学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的成果。在此书中,杨春时运用现代美学理论的观点和框架,展示了中华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 郑绍楠
- 关键词:中华美学中西美学
-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谁在抬高诗? 谁在贬低诗?
- 2011年
- 从表面上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诗的态度决然不同,前者驱逐诗人贬低诗的价值,而后者则为诗的存在辩护抬高诗的价值。但实际上,二者的不同又有内在的同一,即二者的诗学都是理性主义诗学,在感性与理性对立,哲学与诗二元对立上,他们都坚持理性与哲学为中心,从而贬低诗与感性。他们真正的差异在于柏拉图在另外一种意义无限抬高了诗的地位,而亚里士多德依据理性主义原则贬低了诗的地位。本文认为,这两种对诗的态度都是对诗本身价值的遮蔽。
- 郑绍楠
-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更从何处把心安——论王国维审美主义思想及其对叔本华美学的接受
- 王国维的审美主义思想形成于“跨文化历史语境”里,这种特殊的背景决定了他的审美主义思想不可能是西方审美主义思想的照搬引入,也不可能是传统审美主义诗学的简单延续,而只能是王国维带着自己“先行结构”和“前见”在接受西方美学过程...
- 郑绍楠
- 关键词:审美主义叔本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