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作品数:79 被引量:384 H指数:11 供职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电气工程 机械工程 更多>>
骨与关节损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2010年 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现代计算技术、新材料以及各项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创伤骨科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迫在眉睫。 李明 马辉 苏佳灿关键词:骨与关节损伤 创伤骨科 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 建立L4.5,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融合术式的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一名5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女性患者,以k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Ansys9.0软件,建立L4.5滑脱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分别建立其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术式将上述模型进行不同组合,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融合器的应力分布及融合节段的角位移变化,由此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的螺钉应力和角位移明显高于椎体间融合术(P〈0.0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两组之间螺钉应力、融合器应力及固定椎体的角位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融合器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或双枚融合器植入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对于椎体间融合,植入单枚融合器和双枚融合器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马辉 赵杰 连小峰 陈志明 袁健东 金根洋 李忠海关键词: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老年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18例,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加后路固定18例。结果:随访1.5~5年。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优良率83.3%,椎管减压加髓核摘除加后路固定优良率94.4%。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条件者尽早手术,有关节突增生应进行固定手术,手术前后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叶斌 陈友燕 李双 马辉 许硕贵关键词: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固定手术 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 Asazuma 分型在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 月~2007年3月收治的13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 李忠海 赵杰 陈志明 连小峰 袁健东 马辉 金根洋关键词:神经鞘瘤 颈椎 哑铃形 手术切除 文献传递 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选择3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4/L5)患者,按配对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6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融合器置入;治疗组16例患者行常规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和Isobar动态固定。比较观察2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治疗效果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邻近节段(L3/L4和L5/S1)及腰椎(L2~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过伸过屈动力侧位X线片检查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5.8个月。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ODI及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组术后邻近节段(L3/L4和L5/S1)的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2~S1)的ROM,融合组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态固定组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与Isobar动态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但理论上动态固定技术内固定失败的风险高于椎间融合术,故采用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应慎重。 马辉 李忠海 朱晓东 白玉树 王传峰 吴大江 陈誉 李明关键词: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柱滑脱 胫骨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结合阻挡钉技术与MIPPO技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阻挡钉在胫骨下段骨折中的作用。<br> 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胫骨下段骨折,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结合阻挡钉技术治疗组23例,应用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组28例。阻挡钉置入方法:在... 张秋林 唐昊 汤旭日 胡万坤 马辉 纪方关键词:交锁髓内钉 选择性钙蛋白酶抑制剂E-64-d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急性脊髓损伤SD大鼠动物模型,探讨E-64-d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单纯损伤组;E-64-d治疗组;MP治疗组;MP与E-64-d联合治疗组。给与钙蛋白酶抑制剂E-64-d和/或甲基强的松龙(MP)腹腔注射。分别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测定各时间点Calpain1与GFAP的表达变化;每天同一时间对大鼠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感觉功能评分。[结果]TUNEL检测显示,治疗组神经元细胞凋亡减少,Caspase-3的活性均减弱。损伤后脊髓组织中Calpain 1活性增加,应用E-64-d治疗后得到抑制。损伤后3 d Calpain 1和GFAP的表达增强,但治疗组显著低于损伤组。BBB运动功能评分显示,治疗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得到增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联合使用E-64-d和甲基强的松龙(MP)的效果要好于单独使用E-64-d或MP。[结论]E-64-d具有减轻急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其与MP联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Calpain抑制剂具有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力。 张子峰 黄正 王凌椿 李凤宁 马辉 康一凡关键词:脊髓损伤 钙蛋白酶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创松解治疗狭窄性腱鞘炎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创松解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可行性、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3年06月至2016年06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男11例、女28... 金成春 马辉 李凤宁 徐宁 马振江 楼毅 寇兴瑞 张志文 康一凡关键词:超声引导 狭窄性腱鞘炎 微创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节段楔形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楔形变相关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指导手术治疗。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的64名诊断为LenkeⅠ型或Ⅱ型的AIS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末次随访(≥术后2年)时记录各项影像学数据,主要包括冠状面指标、矢状面指标、肩平衡指标及融合区平衡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成角及楔形变的相关性。结果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术前为4.59°±4.75°,术后2周为1.46°±2.82°,末次随访时为2.81°±6.43°。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与术后即刻椎间隙成角、矢状面平衡以及融合下终椎偏移相关(r2=0.743 3,P<0.01)。末次随访时的融合下终椎倾斜与术后即刻的下终椎成角、远端末融合节段前凸、下终椎偏移以及冠状面平衡相关(r2=0.887 9,P<0.01)。结论应用全椎弓螺钉系统矫形时,当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融合区下方邻近的椎间隙成角、下终椎倾斜或偏移时,极易发生术后远期的邻近节段倾斜或椎间隙楔形变。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制定、术中保持融合下终椎水平对于防止术后下方邻近节段退变相当重要。 赵颖川 魏显招 马辉 李明关键词:脊柱侧凸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总结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0年7月手术治疗的11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6~34岁,平均23.5岁.病变部位:C5 3例,C6 4例,C72例,C6~T11例,T111例,根据WBB脊柱原发肿瘤分期系统,累及1~3区或10~12区9例,同时累及1~3区和4~9区2例.9例采用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2例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8例辅以内固定加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前后疼痛改变,采用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价患者脊髓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脊柱脊髓情况、有无复发、脊柱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随访12~64个月,平均28.4个月.手术时间90~210 min,平均130.5 min;术中出血300~1000 ml,平均560 ml.VAS评分从术前的6.3±1.1减少到术后3个月的2.5±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8,P<0.05).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状态按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价,好转8例,不变3例.未见肿瘤复发、植入物松动、退出及断裂.结论 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特殊性,肿瘤彻底切除、植骨融合及坚强的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李忠海 马辉 付强 侯铁胜关键词:脊柱肿瘤 成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