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蓓

作品数:12 被引量:152H指数:5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气候
  • 3篇雨强
  • 3篇雨日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变化特征
  • 3篇黄河
  • 3篇黄河上游
  • 2篇灾害
  • 2篇增雨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指数
  • 2篇生态效应
  • 2篇人工增雨
  • 2篇牧草
  • 2篇牧草产量
  • 2篇归一化植被指...
  • 2篇雹灾
  • 2篇冰雹
  • 2篇冰雹灾害
  • 2篇草产量

机构

  • 10篇青海省气候资...
  • 2篇青海省气象局
  • 2篇青海省人工影...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作者

  • 12篇刘蓓
  • 5篇汪青春
  • 3篇李林
  • 3篇秦宁生
  • 3篇张国庆
  • 3篇周陆生
  • 3篇朱尽文
  • 2篇孙安平
  • 2篇祁如英
  • 2篇德力格尔
  • 1篇张加昆
  • 1篇阎萍

传媒

  • 7篇青海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于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都具有正效应,牧草产量平均增加两成多,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
周陆生德力格尔孙安平汪青春徐维新祁如英刘蓓
关键词:黄河人工增雨牧草产量生态效应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本文利用青海26个代表1961~2002年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东部地区10个站1981~2001年降水自记资料,分析近40a来青海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降雪日数增多和每次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20a来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机率多于80年代,白天则少于80年代。因此从降水的强度变化和强降水出现时间变化来看,今后防止洪涝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汪青春李林刘蓓秦宁生朱尽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雨日雨强
黄河上游水汽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03年
本文以黄河上游大武、久治、甘德、玛曲、达日、河南、同德、泽库、班玛、中心站地面资料 ,及达日、红源、合作三站高空资料 ,分析了地面及高空水汽含量分布 ;并计算了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 ,得出该地区水汽含量较高 ,水汽输送量大且存在辐合 ,形成水汽汇 ,有较大的增水潜力 ,利于人工增雨 ,起到增加黄河水量 ,加大电量生产 ,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
张国庆张加昆刘蓓
关键词:黄河上游水汽收支
青海省含氧量分布的基本特征被引量:5
1999年
利用1961~1990年30年气候整编资料,计算了全省54个气象台站1月、7月和年平均含氧量以及缺氧率;选民和、兴海、伍道梁3站分别代表全省海拔高度最低、平均、最高站点,分析了3站含氧量的年变化特征;为便于无测站地区对含氧量的估算,给出了年平均含氧量和缺氧率倚海拔高度变化的经验回归方程;列举了缺氧状况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周陆生刘蓓
关键词:含氧量
玛曲地区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近年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各方的重视,本文从牧草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着手,根据玛曲县气象局1991—1996年气候观测资料以及牧草生长资料,对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与气候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土壤湿度与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为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蓓
关键词:土壤湿度气候因子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65
2005年
利用青海省 1 96 1~ 2 0 0 2年 2 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 1 0个站1 981~ 2 0 0 1年降水自记资料 ,分析近 4 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 ,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 ;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 2 0年来 1 0分钟、1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 ,2 0世纪 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几率多于 80年代。
汪青春李林刘蓓秦宁生朱尽文
关键词:雨日强降水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青海省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站址变迁记载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以青海省各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迁站记录,统计了各类气象站的站址、经纬度、海拔高度、类型等的变化情况,以便于个人和科研单位在使用气象资料中参考。
刘蓓阎萍
关键词:气象台站站址海拔高度经纬度气象资料
西宁市SO_2浓度分布特征
1997年
本文根据西宁市1992—1994年SO_2浓度的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给出了SO_2浓度日变化、季变化及三年的发展趋势,并对各功能区、不同季节SO_2浓度污染等级进行评价。
张国庆刘蓓
关键词:污染大气质量
青海省冰雹灾害分布特征被引量:39
2006年
根据青海省近40年冰雹灾情统计资料,研究了青海省雹灾发生频数及受灾面积、成灾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雹灾发生频数自20世纪6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出现高峰值,90年代后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青海省冰雹灾害发生的时间为5~10月,6~8月最多,属夏季多雹区类型;东北部区占总雹灾频数的86.35%,成为全省雹灾高峰区;但是雹灾高峰区与冰雹发生高值区并不一致。雹灾面积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全省雹灾发生频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区平均受灾面积与成灾率有月际变化,东北部区平均受灾面积7月达到最大值,成灾率9月达到最大值;青南区受灾面积最大值出现时间与东北部一致,成灾率最大值出现在7月。形成雹灾的冰雹直径出现频数最多在20~30mm之间,受灾面积随冰雹直径的增大而增加,成灾率也随之增大;冰雹直径超过40mm后,对作物的危害是毁灭性的。
张国庆刘蓓
关键词:雹灾
1997—1999年黄河上游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生态效应的检验被引量:11
2005年
以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为生物指标,探讨了人工增雨生态效应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并以黄河上游玛曲地区1997—1999年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玛曲地区人工增雨对提高牧草产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具有正效应,牧草产量平均增加两成多,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初步估算,1998年玛曲地区人工增雨的草场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9.7。
德力格尔汪青春周陆生孙安平徐维新祁如英刘蓓
关键词:黄河上游人工增雨牧草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生态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