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闫

作品数:16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黄土
  • 4篇土体
  • 4篇黄土场地
  • 4篇监测系统
  • 3篇应力
  • 3篇应力变化
  • 3篇湿陷性
  • 3篇内部应力
  • 3篇侧向变形
  • 2篇铁路
  • 2篇铁路工程
  • 2篇阻尼
  • 2篇阻尼比
  • 2篇路工
  • 1篇弹模
  • 1篇弹性模量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调查
  • 1篇动弹模
  • 1篇动弹性模量

机构

  • 16篇西北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佐治亚理工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铁路设计...

作者

  • 16篇马闫
  • 13篇王家鼎
  • 12篇彭淑君
  • 9篇谢婉丽
  • 6篇谷天峰
  • 4篇李家栋
  • 3篇李彬
  • 2篇王新刚
  • 2篇罗奇斌
  • 2篇弓虎军
  • 2篇崔素丽
  • 2篇贾鹏飞
  • 2篇陈海霞
  • 1篇游良容
  • 1篇李彬

传媒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4
  • 4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贴坡高填方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受地形条件限制,黄土山区贴坡高填方工程近年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一些失稳事故,亟需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研究。以黄土梁地形上某机场建设工程中的失稳贴坡高填方为例,通过现场详勘与工程地质调查,分析并总结了这类边坡的结构特点及变形破坏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针对性的开展了压实黄土增湿变形试验、Q2离石黄土高压湿陷试验、CTC及RTC路径三轴试验,结合现场资料与室内试验结果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覆地形高差导致填方厚度差异,进而引起的坡顶地面差异沉降裂缝是诱发后续变形破坏的必要条件。黄土贴坡高填方变形破坏机制可以概括为:工后土体固结沉降、填土增湿及黄土高压湿陷沉降致裂→水分沿裂缝入渗软化土体→形成中部初始滑面→前部土体加载增湿破坏→后部土体卸荷增湿破坏→锁固段土体加载增湿破坏→滑面贯通整体失稳。该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贴坡高填方变形破坏演化过程的认识,可以为这类边坡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马闫王家鼎彭淑君李彬
关键词:黄土应力路径变形破坏机制
黄土场地浸水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变化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黄土场地浸水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变化监测系统,包括电源、上位机、多个土压力传感器和至少一个数据采集器;土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数据采集器的输入端,数据采集器连接上位机,电源连接土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
王家鼎马闫彭淑君李家栋谢婉丽谷天峰
文献传递
董志塬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为探明庆阳董志塬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各项湿陷性评价指标,推动场地湿陷性评价体系的发展,在这一地区的代表性场地开展了原位大型浸水试验。采用直径20 m的圆形试坑,利用辐射状布置的机械式沉降观测标对浸水过程中地表和地下各深度土层的沉降进行了观测,利用全站仪对浸水试验前后整个场地的地面变形进行了测量。试验共历时177d,其中试坑注水过程93d,共注水44 119 m^3,浸水引起了试坑内外黄土不同程度的自重湿陷。基于监测数据分析并解释了距试坑中心不同距离处地表湿陷量的发展规律与差异,通过地面沉降等值线得出浸水影响半径为31 m,通过计算各土层原位实测自重湿陷系数获得该场地自重湿陷下限深度为13 m,远小于通过室内试验获得的17 m下限深度,用面积权重法计算得该场地的修正系数β0为1.02,小于规范推荐值1.2。给出了详细的试验设计方案,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处理方式和结果呈现方法,对指导该地区未来的黄土地基勘察设计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王治军潘俊义马闫游良容
关键词:黄土自重湿陷修正系数
加筋方式对黄土动力特性影响三轴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为探讨黄土动力特性受加筋方式的影响,利用GDS动态三轴测试系统,以玻璃纤维单丝窗纱为筋材,开展了4种围压下10种不同加筋方式的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了黄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随围压、加筋位置、加筋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加筋和加筋试样动弹性模量都随动应变增加呈指数衰减,但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应变小于0.05%时,阻尼比分布较离散,应变大于0.05%时,阻尼比随围压和动应变增加而增大;筋材的加入提高了土样的动弹性模量,并有效降低了阻尼比。通过构建加筋效用规格化系数并对比发现:加筋效益受围压与动荷载传播方向影响最为显著;中等围压下筋材发挥效益最明显;对本试验土样尺寸而言两层加筋效果较佳;动静荷载作用下土体中筋材布置都应优先考虑土样2/3~3/4附近。
马闫谢婉丽彭淑君王家鼎
关键词:围压动弹性模量阻尼比
黄土灾害机理、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铁路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王家鼎谷天峰谢婉丽贾鹏飞弓虎军付新平罗奇斌崔素丽王新刚马闫陈海霞
该项目主要针对列车振动引起的黄土地基振陷变形、滑坡和高边坡失稳破坏、黄土湿陷性机理、黄土路基高标准填料改良以及富水三趾马红土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等重大关键工程地质和灾害问题,在郑西高铁、大西高铁、蒙华煤运铁路、山西中南部通...
关键词:
关键词:铁路工程动力学理论
黄土场地浸水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变化监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场地浸水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监测系统及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1)监测系统的组装:2)传感器的标定:对每个土压力传感器进行标定,得到所有土压力传感器标定曲线;3)传感器的埋设:开挖浸水坑;开挖埋设井;在每...
王家鼎马闫彭淑君李家栋谢婉丽谷天峰
文献传递
黄土灾害机理、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铁路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2018年
黄土高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随着中西部开发的不断深入,黄土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铁路工程在建设中遇到了许多新的、技术难度大的黄土灾害问题。本项FI主要针对列车振动引起的黄土地基振陷变形、滑坡和高边坡失稳破坏、黄土湿陷性机理、黄土路基高标准填料改良以及富水三趾马红土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等重大关键工程地质和灾害问题(图1),在郑西高铁、大西高铁、蒙华煤运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重载铁路等多条铁路沿线开展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勘察、原位测试和大型物理模拟等工作,结合室内黄土动力学试验、非饱和试验、微结构测试、大型剪切试验以及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等,研究不同黄土在机车荷载下变形破坏规律,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原国家铁道重大专项10项,联合攻关历时20年,以高铁建设对黄土防灾提出的高标准为目标,另辟蹊径,发展完善黄土灾害理论,提出多套感知防控关键技术,直接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设计施工中,并纳入行业及地方规范标准。
王家鼎谷天峰谷天峰贾鹏飞谢婉丽付新平贾鹏飞崔素丽弓虎军马闫陈海霞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地质调查变形破坏规律
高速列车振动荷载下水泥改良黄土动力学试验被引量:15
2013年
结合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建设,选取该线路数个不同地貌单元的典型黄土路段采集试验样品,在GDS高级动态三轴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室内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优化试验方案。动荷载按照不同黄土层的埋深深度以火车振动衰减规律求取,土样按照不同水泥掺量经击实获得,经过长时间、多振次的动力学试验后获得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弹模、动阻尼以及振陷量;进而探讨土层埋深、水泥掺和比、压实系数、浸水条件和振动次数对土样动力特性参数影响的主次顺序及显著性程度,找出工程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影响水泥改良黄土振陷量的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水泥比>浸水条件>振动次数>深度>压实系数,水泥比和浸水条件影响显著,其它因素无显著影响;动弹性模量影响因素主次顺序:深度>浸水条件>水泥比>振动次数>压实系数,深度和浸水条件影响高度显著;阻尼比影响因素主次顺序:浸水条件>水泥比>振动次数>压实系数>深度,水泥比和浸水条件影响高度显著。随着水泥比的增加水泥改良黄土动力特性越好,不存在最优水泥配合比。
王家鼎彭淑君马闫谢婉丽
关键词:动弹模阻尼比正交设计
黄土场地浸水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变化监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场地浸水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监测系统及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1)监测系统的组装:2)传感器的标定:对每个土压力传感器进行标定,得到所有土压力传感器标定曲线;3)传感器的埋设:开挖浸水坑;开挖埋设井;在每...
王家鼎马闫彭淑君李家栋谢婉丽谷天峰
一种土样的烘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样的烘干方法,涉及土工试验技术领域。首先在实验室中将采集的土样制成原状土样、重塑土样和饱和土样,使用微波炉将原状土样、重塑土样和饱和土样分别烘干至指定的含水率,记录微波炉烘干过程中的功率和时间,在以后制...
谢婉丽彭淑君魏保民马闫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