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力

作品数:18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哈尔滨市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针刺
  • 8篇缺血
  • 8篇脑缺血
  • 7篇电针
  • 7篇预处理
  • 7篇全脑
  • 7篇全脑缺血
  • 7篇细胞
  • 6篇针刺预处理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4篇电针治疗
  • 4篇凋亡
  • 4篇缺血预处理
  • 4篇细胞凋亡
  • 3篇蛋白
  • 3篇鼠脑
  • 3篇脑缺血预处理
  • 3篇脑组织
  • 3篇海马

机构

  • 8篇黑龙江中医药...
  • 8篇黑龙江中医药...
  • 5篇大连大学
  • 5篇深圳市南山区...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康...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18篇张力
  • 8篇孙忠人
  • 6篇唐伟
  • 6篇马睿杰
  • 5篇王威
  • 3篇单丽莉
  • 3篇陈葵好
  • 2篇宋玉娟
  • 2篇熊东林
  • 2篇高维滨
  • 1篇李晓捷
  • 1篇余秀梅
  • 1篇白晶
  • 1篇李晓宁
  • 1篇白鹰
  • 1篇李文杰
  • 1篇滕秀英
  • 1篇徐会深
  • 1篇王卓尔
  • 1篇郑美华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医药学刊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探讨预先针刺是否能诱导脑缺血耐受而具有脑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教研室进行。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针刺预处理组各10只。针刺预处理组脑缺血前给予针刺,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元内氏体亚甲兰特殊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氏体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脑皮质、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脑缺血组皮质、海马CA1区可见大量棕色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皮质为(65.36±10.18)个/视野,海马CA1区(58.34±9.64)个/视野,针刺预处理组阳性细胞核皮质(10.63±5.39)个/视野,海马CA1区为(12.16±5.69)个/视野,较脑缺血组明显减少(q=6.55,8.73,P<0.05),内氏体染色阳性细胞数脑缺血组皮质为(16.16±8.31)个/视野,海马CA1区(21.66±9.39)个/视野,针刺预处理组阳性细胞核皮质(55.36±12.19)个/视野,海马CA1区为(79.36±10.69)个/视野,较脑缺血组明显增多(q=7.65,9.23,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预先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一种途径。
孙忠人唐伟单丽莉张力王威
关键词:脑缺血针刺
针刺预处理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细胞淋巴瘤2mRNA的表达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细胞淋巴瘤2mRNA表达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10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实验室进行。取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假手术组:暴露4条血管,不造模。③脑缺血组:四动脉阻断法全脑缺血10min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④脑缺血预处理组:预全脑缺血3min,再灌注24h后再次全脑缺血10min。⑤针刺预处理组:术前7d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曲池穴,双侧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Hz,电压为2V,30min/次,针刺百会30min/次,1次/d,7d后全脑缺血10min。每组分别于再灌注12,24,48和72h麻醉状态下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B细胞淋巴瘤2蛋白阳性细胞数,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细胞淋巴瘤2mRNA表达。结果:经补充后12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B细胞淋巴瘤2蛋白阳性细胞数: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脑缺血组少量表达,再灌注48h为高峰,脑缺血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24h、48h、72h均显著高于脑缺血组[(33.65±9.57),(34.56±12.64),(17.89±5.96)个/mm2;(39.14±9.11),(38.69±10.54),(23.35±7.68)个/mm2;(40.65±10.53),(38.99±9.34),(15.87±4.67)个/mm2;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②脑海马B细胞淋巴瘤2mRNA阳性细胞数: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脑缺血组少量表达,再灌注72h为高峰,而脑缺血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24h、48h、72h均显著高于脑缺血组[(42.64±9.57),(44.66±11.61),(20.8±5.97);(45.14±8.12),(46.68±11.54),(27.39±6.55);(50.65±10.53),(52.19±9.33),(20.87±6.67);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B细胞淋巴瘤2mRNA和蛋白表达而减轻严重缺血后细胞凋亡并促成脑缺血耐受的产生。
唐伟孙忠人张力王威王卓尔白鹰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
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观察手针和电针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方法:①实验于2005-02/2005-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雄性健康Wistar大鼠108只。采用4-动脉阻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18只):正常组(正常饲养,不予任何处置),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椎动脉及双侧颈总动脉),脑缺血组(热凝双侧椎动脉及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脑缺血预处理组(热凝双侧椎动脉及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min,24h后全脑缺血10min),手针预处理组(术前7d用0.25mm×40mm毫针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直刺进针5mm;双侧曲池穴,直刺进针4mm,0.25mm×25mm毫针针刺百会穴,平刺约3mm。针刺预处理组间歇5min捻转一次,平补平泻,1次/d,干预30min,预处理后24h全脑缺血10min),电针预处理组(术前7d采用全能脉冲电疗仪,对足三里、曲池穴进行电针针刺,频率为1Hz,电压为2V,强度以肢体轻微抖动为度,1次/d,干预30min。预处理后24h全脑缺血10min)。②术后24,48,72h各组各处死鼠6只,取脑,采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③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鼠10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数:脑缺血预处理组、手针预处理组、电针预处理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明显少于脑缺血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手针预处理组(P<0.05),与脑缺血预处理组相近。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且电针干预效果与脑缺血预处理相近,优于手针干预后。
孙忠人张力唐伟李晓捷单丽莉马睿杰
关键词:针灸效应细胞凋亡
穴位封闭配合电针治疗枕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4年
张力马睿杰
关键词:电针枕神经痛
电针刺激干预脊髓损伤大鼠c-fos基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通过对参与脊髓损伤过程的c-fos基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不同时间点mRNA阳性细胞数的结果观察,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并以地塞米松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以72只Wistar大鼠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12只)、电针组(24只)、地塞米松组(24只)及假手术组(12只)。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其余3组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电针组将大鼠置于特制治疗台上,建立四肢固定状态下的大鼠电针模型。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距中线旁开3.0~4.0mm处取穴,用30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4.0~5.0mm,使针尖触及椎板,正、负极导线分别夹在头、尾两侧的毫针针柄上(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30min进行夹脊电针连续脉冲电流,频率1Hz,电压0.5V,输出强度是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6h后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1次/d,20min/次。地塞米松组于造模成功后5min开始皮下给予地塞米松5mg/kg治疗。模型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及MoticImagesAdvanced3.0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1,3,7,14d时各组c-fos基因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72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c-fos基因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57.8±6.4,65.4±5.9,81.6±4.2,P<0.05);14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68.2±4.5,73.3±7.0,61.4±5.4,P<0.05),而电针组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有逐渐增高趋势,电针组、地塞米松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在7d和14d时电针组表达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141.1±10.3,107.4±8.3;103.0±9.3,78.2±7.9,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mRNA表达增强,后期表达减弱
马睿杰滕秀英张力高维滨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基因C-FO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针刺预处理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cl-2 mRNA的表达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cl-2 mRNA表达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取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假手术组:暴露4条血管,不造模。③脑缺血组:4动脉阻断法全脑缺血10min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④脑缺血预处理组:预全脑缺血3min,再灌注24h后再次全脑缺血10min。⑤针刺预处理组:术前7d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曲池穴,双侧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Hz,电压为2V,30min/次,针刺百会30min/次,1次/d,7d后全脑缺血10min。每组分别于再灌注12h、24h、48h和72h麻醉状态下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cl-2 mRNA表达。结果:经补充后12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Bcl-2阳性细胞数: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脑缺血组少量表达,再灌注48h为高峰[(23.35±7.68)个/mm2],而脑缺血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24h、48h、72h均显著高于脑缺血组[(33.65±9.57)、(34.56±12.64)、(17.89±5.96)个/mm2,(39.14±9.11)、(38.69±10.54)、(23.35±7.68)个/mm2,(40.65±10.53)、(38.99±9.34)、(15.87±4.67)个/mm2,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②脑海马Bcl-2mRNA阳性细胞数: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无,脑缺血组少量表达,再灌注72h为高峰[(20.87±6.67)个/mm2],而脑缺血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组24h、48h、72h均显著高于脑缺血组[(42.64±9.57)、(44.66±11.61)、(20.8±5.97),(45.14±8.12)、(46.68±11.54)、(27.39±6.55);(50.65±10.53)、(52.19±9.33)、(20.87±6.67),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Bcl-2mRNA和蛋白表达而减轻严重缺血后细胞凋亡并促成脑缺血耐受的产生。
唐伟王威孙忠人张力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
微创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 163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采取射频热凝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术中的严密配合、观察术后反应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全组79%的患者优良;17.8%认为良好;3.2%治疗无效。结论:此法不但止痛快,操作简单,而且安全、有效,对老人更为适宜。每次毁损参数以温度60-280℃,热凝时间1-2min为好。笔者在讨论中强调射频治疗期间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并就有关治疗与护理问题做了详细介绍。
陈葵好李文杰张力缪映香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
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Bcl-2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为了探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途径,揭示针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以W 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脑缺血前给予针刺,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后在大脑皮层、海马CA1区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层、海马CA1区Bc l-2蛋白表达。实验结果显示:针刺预处理可以增加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海马CA1区Bc l-2蛋白表达。
孙忠人张力郑美华宋玉娟马睿杰
关键词:针刺预处理脑缺血预处理BCL-2蛋白
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为了探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途径,揭示针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本文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脑缺血前给予针刺,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后在大脑皮层、海马CA/_1区采用HE染色法观察...
张力
文献传递
超短波配合环髌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超短波配合环髌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寻找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无创、无副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短波配合环髌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7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显效率50.00%、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显效率26.67%、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配合环髌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张力熊东林陈葵好缪映香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超短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