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瑶 作品数:9 被引量:23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湖南省2002—2020年植被动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 2024年 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是有效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02—2020年250 m 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从像元尺度量化了湖南省植被动态演变趋势;结合气象、夜间灯光指数、土地覆盖等数据,采用残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像元和县域两个尺度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20年,湖南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动态演变呈“整体改善、局部退化”的空间格局,显著改善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9%,主要分布于湖南省西部和中南部;显著退化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主要分布于城市化区域和洞庭湖平原的耕地区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促进研究区67.9%的植被改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单独对植被NDVI动态演变的贡献率分别为96%、4%;人类活动对所有区县植被演变的贡献率均超过80%。人类活动对植被演变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城市扩张导致新城区植被退化,但老城区出现植被恢复的现象;生态工程则促进了湖南省西部植被恢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湖南省植被演变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不同人类活动的响应,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王若茹 李小马 甘德欣 刘欢瑶 唐乐 蔡正午关键词: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地表温度的通径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4 2023年 优化绿地景观格局是城市绿化土地有限背景下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阐明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的路径与机制是合理并有效地规划与管理城市绿地的基础。以长沙市为例,利用高分2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乡镇(街道)尺度量化绿地面积比例和景观配置格局,基于Landsat地表温度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揭示绿地景观格局影响地表温度的路径,分析其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1)绿地面积比例、水体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和绿地斑块密度对地表温度呈显著的直接负效应,共解释85%的地表温度变异,直接路径系数分别为-0.61、-0.54、-0.29和-0.21;(2)绿地面积比例对绿地斑块密度呈显著的直接负效应(直接路径系数-0.46),而绿地斑块密度对地表温度呈显著的直接负效应(直接路径系数-0.21),因此绿地面积比例增加间接导致地表温度升高(间接路径系数0.10),从而削弱提高绿化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效果;(3)绿地边界密度受绿地面积比例、绿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绿地斑块密度显著影响,但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小面积斑块为主的见缝插绿式绿地建设是长沙城市绿地规划管理以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措施。 蒋恬田 杨纯 廖炜 胡力 刘欢瑶 任勃 李小马关键词:城市热环境 地表温度 景观配置 城市绿地 通径分析 基于SolVES模型的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以湖南烈士公园为例 2023年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不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多以经济学方法为主,较少关注其社会属性与空间异质性。选取湖南烈士公园为研究对象,应用SolVES模型评估了公园社会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访者对公园内历史、娱乐、美学、文化以及康体疗养价值显示较为显著的偏好;美学价值高点在水域附近较为集中,文化价值高点集中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高娱乐价值集中在具有游乐设施以及互动性较强的区域,视野开阔的硬质铺装区域有高康体疗养价值的分布;道路、水体、步行路径、广场平台等环境指标的布局会影响受访者对不同社会价值的偏好程度。SolVES模型在评估中小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佘心怡 刘欢瑶 李小马 甘德欣中南地区农田有机物质与化肥投入量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4省野外调查样点和农户调研数据,对中南4省(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农田有机物质与化肥投入量以及农田氮、磷、钾收支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有机物质投入量大小为广西(8993 kg·hm-2)>湖南(6390 kg·hm-2)>湖北(5012 kg·hm-2)>广东(4630kg·hm-2);平均化肥投入量为广西(777.5 kg·hm-2)>湖南(501.6 kg·hm-2)>湖北(486.4kg·hm-2)>广东(340.4 kg·hm-2).4省农田氮和磷收支为氮磷盈余,其中广西农田氮盈余率(67.2%)、磷盈余率(99.0%)明显超过湖南(氮盈余率33.2%,磷盈余率50.8%)、湖北(氮盈余率11.8%,磷盈余率11.0%)以及广东(氮盈余率7.8%、磷盈余率30.0%).湖南、湖北、广东3省为钾亏缺,亏缺率分别为湖南6.6%、湖北18.7%、广东12.4%,而广西收支为钾盈余19.5%. 刘欢瑶 吴金水 周脚根 肖和艾 周萍关键词:生物量 秸秆 亚热带典型农林流域磷持留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4年 由流域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循环所导致的污染物持留是造成面源磷污染治理效果改善缓慢且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量化流域尺度面源磷持留效应及影响因素是科学实施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前提.以金井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长期水文、水质定位监测数据(2012—2019年),采用双端元混合模型(E-EMMA)和流量历史曲线法量化了研究区内9个集水区磷持留率(TPR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9个集水区的TPRP为14.39%~84.07%.不同水文阶段TPRP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低流量阶段(55.07%~86.96%)>中流量阶段(35.45%~74.52%)>高流量阶段(32.54%~55.31%).此外,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LS),分析了流域特征因子(尺度、土壤、地形、景观格局)对于TPRP的影响作用.在中、低流量阶段,TPRP主要受流域地形和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而在高流量阶段,影响磷持留的主要是流域尺度和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为洞庭湖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制定高效和科学的管控措施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贾中政 孟岑 李裕元 李裕元 刘欢瑶 吴大付 刘欢瑶 张苗苗 宫殿林 张苗苗关键词:面源污染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中南地区作物秸秆处理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我国中南地区的湖北、湖南、广西和广东四省,作物秸秆资源以及秸秆处理方式各异,探讨作物秸秆处理的区域特征和成因对理解区域土壤固碳对有机物投入的响应机理以及改善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各省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道路交通及粮食产量等数据,沿主要省级公路每隔10km进行调查.基于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中南地区农业秸秆3种主要处理方式(留茬、秸秆焚烧和秸秆还田)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其机理.中南四省的平均留茬高度为21.2cm,平均焚烧比例为33.3%,平均还田比例是46.8%.广西省农作物留茬高度主要集中在10~30cm,广东省的留茬高度为0~20cm,而湖南省和湖北省农作物留茬高度最高,集中在10 ~ 40cm.四省处于>30%的秸秆焚烧比例为:广东(54.4%)>湖北(41.1%)>湖南(34.5%)>广西(5.5%);而秸秆还田比例大小与秸秆焚烧比例相反,四省处于>30%的秸秆还田比例表现为:广西(95.3%)>湖南(53.3%)>湖北(47.9%)>广东(32.8%).从区域差异的成因上分析,广东农村人均纯收入高、农业劳动力缺乏,导致秸秆焚烧比例高、还田比例低;广西农村人均纯收入低、农业劳动力丰富,秸秆焚烧比例低、还田比例高;湖南和湖北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秸秆焚烧和还田比例皆介于广东与广西之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南地区农业秸秆处理方式的区域差异主要受经济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水平影响;在秸秆利用综合规划时,要考虑经济和劳动力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秸秆利用的合理措施. 刘欢瑶 周脚根 周萍 肖和艾 吴金水关键词:经济水平 农业劳动力 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对农林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 为准确地评估区域景观尺度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县金井镇为平台,利用野外实地采样中1264个表层土壤样点和35个剖面点的调查,采用遥感和GIS手段,分析红壤丘陵景观1933、19... 刘欢瑶关键词:红壤丘陵 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 文献传递 结合群落结构的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1 2024年 以传统遥感植被指数模型法为基础,加入群落结构指标以提升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以长沙市为例,根据90个样地调查数据和Sentinel-2A遥感影像,建立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间的指数模型,分析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间的定量关系,提出结合群落结构的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估算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精度,即决定系数(R^(2))较低,为0.35。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如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群落结构指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能显著提高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精度,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的R^(2)分别提升至0.70、0.57、0.56、0.57。根据Sentinel-2A遥感影像和全球森林冠层高度数据估算出长沙市三环内建成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为599.1 Gg,碳密度为32.03 Mg·hm^(-2)。 杨呵 李小马 刘欢瑶 李毅关键词:群落结构 碳储量 红壤丘陵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2年 为研究区域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利用野外实地采样中1264个土壤样点有机碳含量的调查,采用遥感和GIS手段,分析红壤丘陵景观1933-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与林地、茶园呈双向演替机制,以林地转变为稻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集中在高程50m-150 m内。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3 g/kg,显著大于林地(13.0 g/kg)和茶园(9.5 g/kg)(p<0.01);且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仅为26.0%,明显低于林地(55.5%)和茶园(50.9%)。1933-2005年间,由稻田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主要为林地和茶园)的面积为1233.53 hm2,共损失碳10015 t,而由其他利用方式转变为稻田的面积为1598.90 hm2,共增加碳15372 t。总体而言,1933-2005年间稻田土壤表层碳库呈增加的趋势,表现为碳增汇;土壤有机碳储量在高程50m-150 m内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最为显著。因此,保护和增加50m-150 m高程内的稻田面积对于提升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欢瑶 周萍 朱捍华 吴金水 邹冬生关键词:红壤丘陵 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