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丹
-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谁曾逃过这温暖的苍凉——谈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书写被引量:1
- 2012年
- 当代众多位女作家之中,北国精灵迟子建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三次捧得鲁迅文学奖的她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关注着养育她的黑土地上每一处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萨满文化的影响,使她笔下的死亡总包裹着一种长久的隽永与温情,死亡画面的诗意呈现过滤掉了死亡本身的恐怖和丑陋,而这恰恰是眷恋乡土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亲人死亡后的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命体验,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
- 刘巍郝丹
- 关键词:萨满诗化温情
- 乔叶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母性意识初探被引量:1
- 2013年
- 在《最慢的是活着》的作品中,乔叶通过对琐碎的现实生活的质朴还原,向读者展现了"我"的祖母王兰英平凡而真实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作品对"母性"进行了有意识的言说,内蕴于作品深处的母亲原型得以在时光背后被挖掘出来,而以此为基点所延展出的对"活着"这件事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则成为作品的最终指向。
- 郝丹
- 关键词:乔叶小说母性意识
- 2013:沸腾的“青春”——2013年大陆“青春”题材电影的文化读解被引量:2
- 2014年
- 2013年是当之无愧的"青春"电影年,这一题材的席卷之势既展现了当代中国电影市场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印证了"青春"文化在大众心目当中那超乎想象的分量。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公映的多部该类影片艺术商业双赢的原因,爬梳我国大陆地区青春题材电影的创作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市场的表现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试图提出对"青春文化"的一种读解。
- 彭静郝丹乔祎沫
- 关键词:青春电影文化符码
- 迟子建小说《白银那》的叙事艺术
- 2013年
- 迟子建的小说《白银那》较之她的其他中篇在叙事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她将“恶化——改善”作为故事的基本框架,采用外部叙述人与日记书写者双视角交替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作者利用顺叙和插叙的互补和时间跨度的伸缩巧妙地控制了作品的节奏。
- 郝丹
- 关键词:叙事艺术
- 1930年代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书写
- 1930年代女性小说由于深受其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女作家的创作也因她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和人生阅历之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然无论怎样,家庭和身体始终她们进行性别意识书写的两大基点。本文将...
- 郝丹
- 关键词:女性小说性别意识家庭身体
- 文献传递
- “剩女剧”中女性媒介话语权问题
- 2014年
- 人们对“剩女”群体与“剩下来”现象的过度关注并非偶然,这实际上是媒体与社会的一场合谋。“剩女”一词指被剩下的女人,在中国台湾被形象地称为“败犬”,其中蕴含的贬低色彩颇为浓厚。
- 彭静郝丹
- 关键词:媒介话语权剩女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