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 作品数:36 被引量:2,745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水利工程更多>>
- 集合优势资源 实现服务科普两促进
- 2017年
-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服中心”)是传播气象服务信息的窗口,因此也是传播气象科学技术的使者。公服中心结合公众关注的重要天气过程和典型气象气候现象,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公共气象服务媒介、知名主持人与分析员以及品牌活动等优势资源,边服务边科普,实现了科普服务两促进。
- 徐辉武蓓蓓张莉
- 关键词:服务信息优势资源科普公共气象气象科学技术
- 青藏高原在亚洲气候变化和季风演变中的作用
- 丁一汇张莉孙颖王遵娅朱玉祥宋亚芳
-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7
- 2014年
-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 吴统文宋连春李伟平王在志张华辛晓歌张艳武张莉李江龙吴方华刘一鸣张芳史学丽储敏张洁房永杰汪方路屹雄刘向文魏敏刘茜霞周文艳董敏赵其庚季劲钧Laurent Li周明煜
-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
-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地区极端强降水模拟的检验
- 以中国地面观测1961-1999年逐日降水资料作为观测基础,初步分析了18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地区20世纪极端强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模式对不同级别降水的模拟发现,各模式模拟中国地区的1-10mm小雨日数普遍明显偏多;...
- 张莉丁一汇
- 关键词: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极端强降水
- 文献传递
- BCCAGCM模式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优化被引量:4
- 2019年
- 开展气象数值模式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移植与优化,对研究模式与新型计算架构的适应性有重要意义。该文以BCCAGCM模式为研究对象,将其移植到神威·太湖之光全国产异构众核计算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对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计算结构进行调整,将计算核心段采用OpenACC技术进行众核加速优化,大量代码进行算法重构。结果表明:各核心段计算效率基本达到未优化的3倍左右,最高可达14倍左右,将各核心段集成,形成异构众核集成版本,可正确、稳定运行,计算误差合理。在不同并行规模,采用从核对模式整体计算进行加速效果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1.9倍,26000核并行规模动力试验并行效率约70%,其他试验约为57%。
- 魏敏王彬何香孙俊姜小成肖洒张莉徐金秀
- 关键词:异构计算
- 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演变趋势及其气候成因分析被引量:37
- 2005年
-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北方1954~2001年年、季沙尘天气发生日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主要气候要素,风速、相对湿度、降水、气温和干燥度的相关关系,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春气压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造成我国北方沙尘天气频率显著下降的直接自然原因是沙尘源区和发生区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减少、主要沙尘源区降水量特别是春季及其前冬降水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源区降水增加引起的大气和土壤湿润程度的改善.冬春季节气压梯度的减小是风速减小、进而导致沙尘日数减小的关键间接因素.
- 张莉丁一汇任国玉
- 关键词:沙尘天气降水气温气候要素NCEP/NCAR再分析资料
- BCC_GCM2.1模式对平流层环流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及其模式评估被引量:4
- 2014年
-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的30年模拟试验资料,对平流层纬向环流场、高空急流、极涡及爆发性增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模式输出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观测海温、二氧化碳、气溶胶等外强迫地驱动下,BCC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出与再分析资料一致的平流层纬向平均风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模拟得到的温度廓线和高空急流与再分析资料的主要差别出现在南、北半球冬季的中高纬度地区;模拟得到的平流层温度普遍偏低,主要的差异位于对流层顶区域和平流层高层。(2)模拟的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南、强度也偏弱,而平流层中的绕极极夜急流则位置偏北、强度更大。这样的急流分布特征使模拟的行星波向赤道的波导更强,向极的波导偏弱;同时由于模式中本身可以形成的行星波就比再分析资料弱,因此导致模拟结果中北半球冬季的平流层极涡更加稳定、极区温度更低。(3)BCC模式对于平流层极涡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得较好,但对强极涡扰动过程,即北半球冬季的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则模拟效果不佳,不论是增温事件出现的频率,还是增温的时间、强度,模拟结果和再分析资料都还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善。
- 陆春晖丁一汇张莉
-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行星波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 城市空气质量GIS数据模型及分析系统的集成与应用被引量:10
- 2007年
- 城市空气质量模拟是目前环境与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基于GIS技术,采用准稳态高斯扩散模型建立了城市空气质量模拟系统,着重研究了三维空间城市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的集成方法,并以福州市为例,采用该模型系统对城市建城区的NO2与SO2年平均浓度场分布进行了模拟。
- 廖永丰张莉王五一王钦敏杨林生
- 关键词:GIS城市空气质量
-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 吴统文李巧萍颉卫华宇如聪梁潇云姚隽琛颜京辉程彦杰刘向文路屹雄王在志张芳刘一鸣张艳武李伟平吴方华李江龙储敏辛晓歌张洁房永杰张莉魏敏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被引量:187
- 2008年
- 基于1961~2006年中国地面观测气温和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以及中国其他6个地区地表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结果发现,(1)地表气温:1961~2006年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四季的地表气温都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地表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但显著快速增暖的突变发生在90年代中期,该时间比东北、华北、西北和淮河地区晚,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接近,不同季节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变暖突变时间的差别也各有不同,但所有季节快速变暖突变的时间都比东北地区晚,中国东部陆地地区年和冬季平均地表气温表现出北早南晚的经向差异;(2)降水:1961~2006年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量没有检测到显著的变化趋势,冬春降水量显著增加,而夏季降水有微弱的减少,秋季降水显著减少。降水突变的信号明显比温度突变的信号弱,年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都没有检测到突变的发生,降水突变方向(增或减)和突变时间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季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上可见,青藏高原气候的显著快速变化比中国东部长江以北地区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尤其是冬春温度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增加导致的反照率增加和冰川融化吸热对青藏高原变暖的减弱作用所致。
- 丁一汇张莉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表气温降水气候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