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晓江

作品数:28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文学
  • 6篇艺术
  • 5篇作家
  • 5篇文化
  • 5篇丰子恺
  • 4篇散文
  • 4篇作家群
  • 4篇白马
  • 4篇白马湖作家群
  • 3篇艺术思想
  • 3篇知识分子
  • 3篇写作
  • 3篇教育
  • 3篇考辨
  • 3篇反抗
  • 2篇新文学
  • 2篇兄弟
  • 2篇学术
  • 2篇艺术精神
  • 2篇知识

机构

  • 26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8篇朱晓江

传媒

  • 5篇杭州师范学院...
  • 3篇学术月刊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美术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编辑之友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中国出版
  • 1篇辽宁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价值重构:在利益原则的制约下
2002年
由于经济因素的介入而呈现出来的实利主义的价值倾向 ,是当代社会价值重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这种态度的观照下 ,精神上的崇高在很多场合被解构了 ,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有被重新审视并更改的趋向 ,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日益集中在了形而下的利益层面。所有这些 ,致使原先那些被认为是“非法”的价值准则与思考方式处于一种合法性状态 ,从而为当代社会价值重构工作奠定基础。
朱晓江
关键词:经济活动实利主义经济利益道德规范
论中国知识分子的非充分性职业化形态——以民国前后的出版业为核心加以考察
2003年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精英—名士型"的。这一款型的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指归是在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团体所肩负的特殊的文化—社会使命。但现代知识分子是职业型的。职业型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考虑的乃是个体自身的生存。在职业社会,"义"与"利"可以是二分的,工作也可以只与经济报酬相联系。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加以描述,正表现为精英意识的日渐淡化与职业意识的日渐加浓。但其间的关系也颇错综复杂,职业意识并没有在短期内确立起它充分的游戏规则。在传统精英理念的支撑下,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仍然与个人的价值理念纠结在一起,从而表现出一种非充分性的职业化形态。这在民国前后出版业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朱晓江
关键词:职业化精英意识知识分子出版业
文化积淀:学术期刊的另一个努力向度——大文化视野下中国学术期刊编辑的一种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学术期刊的出版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向度:一是内容方面的学术积淀,要求学术期刊在编辑过程中严格把握所发论文的学术质量,经由不懈的努力,使刊物本身积累起相当的学术影响力;二是形式方面的文化积淀,要求刊物在完成论文遴选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诸如刊物栏目整划、装帧设计乃至发行时的宣传策划等工作。这些工作既包括了"发行"的内容,同时也部分地兼及了"出版"方面的工作——装帧设计。文化积淀方面的工作以营建刊物特色、美的面貌为目的,最后经由发行、读者认可而形成品牌效应,完成其在文化上的积累。对任何一家学术期刊来说,学术积淀是刊物的根本,奠定刊物的学术品位,而文化积淀则是刊物的特色所在,呈现刊物的个性,两者不可偏废。
朱晓江
关键词:出版文化积淀
“新文学”内部的歧见:对“新文明”的不同想象——以梁启超、胡适、周氏兄弟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14年
20世纪中国作家对于"新文学"的理解,与他们对于中国"新文明"的设想紧密相关。从梁启超到胡适,中国启蒙文学的核心关怀在于"新民",其思想逻辑,则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国"新文明"建设的范型,来改造中国国民的素质。然而,周氏兄弟在1907—1908年间的文学思考,超越梁启超思想范型。在文化偏至的理念下,中国"新文艺"包括"新文学",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出现在他们的思想视野之内的。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他们对于中国"新文学"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白话文的层面,而是竭力倡扬"思想革命"。周氏兄弟与胡适之间,事实上也呈示出了很大的思想分歧。
朱晓江
关键词:新文学新文明
“求真尚知”:1930年代周作人的知识分子批评及其笔记体散文被引量:2
2013年
"大抵以想知道平凡的人道为中心"1930年代,更确切些说,是在1932年以后,周作人的散文写作开始从古人的笔记文字中寻找题材,然后又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成文。这是周氏从现实时事中撤离出来,转而从历史的领域批评现实与中华文明的尝试,其写作历时既久,风格亦独特,艺术风致日趋圆润,乃其散文写作中之大宗,且以"笔记体散文"称之。①对于这部分作品,论者大多以为是周氏精神世界退缩,摩挲古物,玩弄性情之作。
朱晓江
关键词:记体散文求真散文写作读书笔记中华文明
暂时脱离尘世——丰子恺的“闲情”散文及其文化内蕴被引量:1
2007年
丰子恺优美一面的散文与漫画创作,是与他的“绝缘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艺术作品里,虽然我们很难看到纯粹描写“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一类的作品,也很难读到传统士大夫式的山水遨游与田园鉴赏;但他的作品,比如小儿女的神态、朋友的夜饮、闲居时候的心情等等,同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元气淋漓的精神世界,一个充满着人间情味的有情世界。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读这一部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异化与窒枯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化内蕴及意义。
朱晓江
关键词:丰子恺文化意义
“时事”与“文明”:1925—1927年周作人的散文写作——以“女师大”事件与“三·一八”惨案为核心被引量:2
2012年
在目前的周作人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在1927年前后,周的文化立场实现了由积极战斗到消极退隐的转折。这种文化立场上的转折或对立,也被简约地描述为"叛徒"与"隐士"、"匪气"与"绅士气",或者文风上"浮躁凌厉"与"平淡冲和"之间的对立,表征着周氏人生立场或价值上的逆转与倒退。然而如果从周氏写作的内在理路,即从其时事之文的价值关怀,以及与随后笔记体写作的思想主旨的比较来看,那么,1927年前后的变化其实并不构成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呈现出一种价值上的坚守与延续。对周作人来说,无论是直接关注现实的时事之文,或是从古人的笔记文字中寻求写作材料,其关怀大都在于探索一种他理想中的新的文明与社会秩序,即对于人类正当生活的追求。更确切地说,在周的时事之文里,我们一方面能够读到他对现实社会中某些力量(比如政治为群众多数所支持的观念)对于人的生活的控制(尤其是思想控制)的反抗,另一方面,在这些反抗运动的背后,又隐埋着他对社会复古势力的警惕,从而展示出他对野蛮文明遗留的批判;而在他的笔记体散文里,则看到他通过对历史幽暗意识(实即同样是野蛮文明)的批评,进而提倡一种富于"人情物理"的社会秩序与文明。
朱晓江
关键词:知识分子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记者意识被引量:5
2004年
朱晓江
关键词:记者意识学术素养组稿方式知识结构人际交往能力
新世纪中国学术期刊生态变化论析被引量:5
2003年
朱晓江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稿件来源
周作人美文写作的脉络及其文化意义
2013年
从周作人提出美文主张的具体文学语境(他的知识构成与文学关注等)来看,在冲淡平和的美学外衣之下,他的美文写作其实别有一种现代性反思的文化功能。这与他对日本"新文学"的了解有关,也与他"人类正当生活"的主张有关。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关于美文的文学史定位,其实也只是一种后来的附加,而并不成为周作人当时散文写作的核心关怀。
朱晓江
关键词:美文颓废反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