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立荣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花生
  • 2篇栽培
  • 2篇芝麻
  • 1篇毒素
  • 1篇性状
  • 1篇栽培方式
  • 1篇栽培技术
  • 1篇芝麻新品种
  • 1篇双标图
  • 1篇套栽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配套栽培
  • 1篇配套栽培技术
  • 1篇曲霉
  • 1篇曲霉毒素
  • 1篇重组近交系
  • 1篇藜芦
  • 1篇稳产

机构

  • 3篇河北省农林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田立荣
  • 3篇陈四龙
  • 3篇王瑾
  • 3篇李玉荣
  • 3篇程增书
  • 3篇廖伯寿
  • 3篇周立杰
  • 2篇晏立英
  • 2篇李栋
  • 2篇王圣玉
  • 2篇雷永
  • 2篇黄家权
  • 1篇张朋娟
  • 1篇任小平
  • 1篇肖洋
  • 1篇姜慧芳
  • 1篇刘吉生

传媒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方式对芝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下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冀芝128为材料,进行了单垄先播种后覆膜(T1)、单垄先覆膜后播种(T2)、双垄先播种后覆膜(T3)、双垄先覆膜后播种(T4)、双垄不覆膜(T5)和平地播种种植(CK)6种栽培方式的试验,并采用GGE双标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在不同栽培方式下性状和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T3和T4处理下,植株茎秆粗壮、始蒴高度最低、绿叶数最多、落叶高度最矮、空梢尖最短、病害最轻,并且在此处理下株蒴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GGE双标图法通过图解方式可直观清晰地标识出最有利于芝麻生长发育的处理,为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王瑾周立杰李玉荣程增书陈四龙田立荣张朋娟
关键词:芝麻栽培方式农艺性状GGE双标图
花生重组近交系黄曲霉产毒抗性的变异与相关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远杂9102与中花5号杂交构建重组近交系(R IL)群体,进行人工接种和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R IL群体对黄曲霉的产毒抗性存在较大变异,产毒抗性为受亲本加性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且存在超亲优势,因此利用微效加性基因的累加和互补提高产毒抗性的潜力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R IL群体中黄曲霉产毒抗性与百果重、含油量、青枯病抗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不存在紧密连锁关系。初步筛选到大果、高油、兼抗青枯病与黄曲霉产毒的优异材料,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研究的核心亲本。
田立荣廖伯寿王圣玉姜慧芳雷永晏立英黄家权李栋任小平肖洋
关键词:花生重组近交系
花生白藜芦醇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8年
在花生体内,白藜芦醇合成酶是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限速酶。将花生或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转化到其它植物中,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本文简要介绍了白藜芦醇一般特性,对花生中白藜芦醇的分布、诱导因素作了相关介绍,并阐述了白藜芦醇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诱导表达及转化。
田立荣廖伯寿黄家权王圣玉雷永晏立英李栋
关键词:花生白藜芦醇
花生抗黄曲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0年
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我国花生食用卫生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和应用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是降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花生黄曲霉抗性类型及抗性评价体系、抗性育种和抗性分子标记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花生黄曲霉抗性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化花生抗黄曲霉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田立荣廖伯寿李玉荣程增书陈四龙王瑾周立杰
关键词:花生黄曲霉毒素抗性
芝麻新品种冀航芝1号高产稳产性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4
2010年
冀航芝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利用国家区域试验数据,对冀航芝1号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该品种特征特性,提出了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
程增书李玉荣陈四龙王瑾田立荣周立杰刘吉生
关键词:芝麻高产性稳产性栽培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