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固定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50岁。SchatzkerⅠ型骨折12例,Ⅱ型23例,Ⅲ型3例,Ⅳ型8例,V型15例,Ⅵ型3例。根据骨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切口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6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11~58个月,平均31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参照HSS评分法评定:优3l例,良20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为82.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正确设计手术切口,合理选择内固定方案,注重附膝结构的修复,术后采取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高剑峰王快刘亦凡沈文东张军强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疗效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对比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THA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55例)和改良组(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59例)。观察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改良组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THA均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疗效较好,但改良Hardinge入路较后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安全可靠。
- 袁景陆军汤月平沈文东张军强姚喆王一帆高剑峰
-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HARDINGE入路后外侧入路疗效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残余腰背痛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我院行PKP治疗的患者455例。术后VAS评分≥4分定义为术后残余腰背痛,作为残余腰背痛组。术后无残余腰背痛患者中随机抽取同等例数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BMD)值、骨折数量及类型、骨水泥分布及用量、胸腰筋膜损伤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角等变量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3例患者出现术后残余腰背痛症状,发生率为9.5%。残余腰背痛组和对照组在术前BMD值、骨折数量、骨折类型、骨水泥分布、胸腰筋膜损伤情况、术后伤椎高度以及术后伤椎后凸角度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D值(OR=2.57,P=0.015)、骨折数量(OR=3.28,P<0.001)、Ⅰ型骨折OR=4.05,P=0.018)、O型骨水泥分布(OR=2.13,P=0.005)、胸腰筋膜损伤(OR=5.21,P=0.041)以及术后伤椎后凸角度(OR=3.59,P=0.027)是PKP术后残余腰背痛呈独立相危险因素。结论:PK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发生率为9.5%,且术前BMD值低、骨折数量多、Ⅰ型骨折、O型骨水泥分布、出现胸腰筋膜损伤以及术后伤椎后凸角大是PKP术后出现残余腰背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剑峰袁景沈文东张军强刘亦凡汤月平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手术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68例
- 2006年
- 目的评估4种内固定法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68例Allman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行韧带修补或重建术,22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A组)、14例螺钉锁骨喙突固定(B组)、17例锁骨钩钢板固定(C组)、15例锁骨喙突钛缆固定(D组)。随访分析各组手术优良率(Karlsson标准)及并发症。结果随访12.5(6~24)个月,优良率A组81.8%、B组85.7%、C组94.1%、D组93.3%。并发症A组内固定松动3例,肩锁关节炎2例;B组螺钉断裂1例,松动、部分拔出2例;C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例;D组无明显并发症。结论4种内固定法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锁骨喙突钛缆固定法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术后并发症少。
- 张军强张弛
-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
- 椎体后凸成形术在98例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不同程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压缩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n=37)、中度组(n=32)及重度组(n=29),分别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后凸Cobb氏角及疼痛评分的变化。结果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中央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后凸Cobb氏角较术前改善显著(P<0.05)。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7d疼痛评分<术后2d疼痛评分<术后1d疼痛评分,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胸腰椎椎体骨折的治疗疗效肯定,手术相对安全,操作简单,是目前此类骨折疾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 陆军沈文东张军强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疗效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与渗漏椎间盘高度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21年
- 背景: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研究初步表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会加速渗漏椎间盘的退变。目的:探讨PKP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与渗漏椎间盘高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行PKP治疗的患者212例。根据是否发生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分为渗漏组(28例)及未渗漏组(184例)。测量并计算术前、术后1 d与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平均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高度系数及椎间盘腹侧高度,同时测量并计算术后1 d、术后12个月渗透组患者渗漏到椎间隙的骨水泥高度与椎间盘高度的比值(骨水泥渗漏高度/椎间盘高度),分析骨水泥渗漏与椎间盘高度退变的相关性。结果:未渗漏组患者随访时间14.2~20.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2±3.5)个月;渗透组患者随访时间12.5~2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8±4.9)个月。术后12个月未渗漏组患者平均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高度系数及椎间盘腹侧高度均大于渗漏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渗漏组患者椎间盘高度减少及椎间盘高度减少率均大于未渗漏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术后12个月渗漏组患者骨水泥渗漏高度/椎间盘高度与椎间盘高度减少率均呈正相关(r=0.879、0.959,P<0.001)。结论:PKP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会加剧渗漏椎间盘退变进程。此外,渗漏骨水泥高度/椎间盘高度比值越大,椎间盘高度减少率越高。
- 高剑峰沈文东张军强刘亦凡汤月平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间盘高度
-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研究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_(3)型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收治的肱骨远端C_(3)型骨折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侧入路组(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内固定术)27例和截骨入路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固定术)27例。采用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价患者肘关节总体功能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根据随访记录术后1年肘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截骨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高于两侧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截骨入路组术后1、3、6个月的MEPS评分低于两侧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12个月MEP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截骨入路组患者ROM中屈曲、背伸、旋前、旋后度均低于两侧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其创伤较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 金虎张军强徐诚
- 关键词:肱三头肌两侧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