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
-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0年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掌握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6-10月对开江县不同生境采用容器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容器指数调查,采用人诱法捕捉成蚊,计算成蚊密度。结果调查积水容器共2639处,白纹伊蚊幼虫阳性165处,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平均为6.25%,6-10月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在1.65%~12.07%,各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0,P<0.01)。不同生境中,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特殊场所最高(38.83%),其次是山林地(18.18%)和养殖耕种区(16.53%),其他在2.40%~6.69%,不同生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89,P<0.01)。不同积水容器中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废旧轮胎最高(38.83%),其他积水容器在2.03%~12.77%,不同容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5,P<0.01)。白纹伊蚊成蚊总密度为4.47只/人工小时,6-10月为2.67~6.50只/人工小时,各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31,P>0.05)。不同生境中,以山林地最高(9.60只/人工小时),其次是养殖耕种区(7.40只/人工小时)和特殊场所(5.80只/人工小时),均显著高于其他环境(1.00~2.00只/人工小时)(t=2.78~3.64,P<0.05)。结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在开江县广泛存在,应做好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
- 廖东刘自远刘成福崔连莹吴文波赵佳
-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