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晨
- 作品数:8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黄淮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基于标准化降雨指数被引量:48
- 2011年
- 本文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图将黄淮海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利用该区域气象站点1961年-2008年的降水数据计算出子区内各站点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通过各子区站点的SPI差异分析了研究区内发生干旱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格局。结果表明:在3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严重、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然而整个研究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没有明显区别;在6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C区、D区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较低,其中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等级干旱的频率较高;在12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较高,C区、D区发生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就季节性干旱而言,在3个月尺度上,4个子区域发生各等级干旱的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别。此外,从12个月尺度SPI值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来看,1962年-2008年全区干旱有轻微加重的趋势,且整个研究区及其各子区域干旱变化趋势处于波动中,全区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有明显加重趋势,70、80年代以及2000年以来有减缓的趋势。
- 赵林武建军吕爱锋刘晓晨刘明
- 关键词:干旱黄淮海地区SPI
- 中国北方地下煤层发火概率统计分析
- 2011年
- 二项逻辑回归模型能够弥补样本量小、自变量类型不统一等不足,对因变量数据假设的要求较低,可用来预测具有二分特点的因变量概率值。以新疆现存的地下煤火火点与随机生成的控制点作为建立回归方程的样本,以煤质指标中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煤层上覆岩层的地质年代、地表坡度与深大断裂带的分布,以及干燥度、人口密度与矿区的管理水平等11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火点为1与控制点为0作为因变量值,运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并预测了中国北方11个省区的地下煤层发火(地下煤火)概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下煤火发火概率的分布局势总体上为:东部等级高且集中;西部等级较低;在各大煤田中,极高与高等级发火概率均有分布。经验证,研究结果精度可达67.7%左右,且预测高发区与原煤火发生区域相当匹配,中国北方地下煤火的发火概率等级分布图可以作为灭火工程实施与火区治理的参考。
- 刘晓晨武建军赵菲菲刘明
- 关键词:统计分析
- 基于遥感技术的乌达煤田火区变化监测被引量:29
- 2010年
- 采用遥感反演、自然间隔点分割与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取1989、2001、2005年的乌达煤田火区范围,分析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态势、变化速度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5年乌达煤田火区面积增加了98.10万m2,每年新增约6.13万m2,年增加率为2.48%,乌达煤田南部的A(12、13与14号)火区面积在逐渐减少,其他火区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并向四周扩散蔓延形成新的燃烧带。
- 蒋卫国武建军顾磊刘晓晨李晓秀
- 关键词:遥感
- 地下煤火探测、监测与灭火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9
- 2009年
- 首先介绍地下煤火的探测方法,总结对比直接调查法、物探法、化探法和钻探法的优缺点,然后归纳总结了遥感监测地下煤火的技术与应用方向,最后总结分析了地下煤火灭火的新技术及灭火的效果.
- 武建军蒋卫国刘晓晨顾磊李加洪
- 关键词:灭火
- 基于夜间热红外光谱的地下煤火监测方法研究被引量:27
- 2011年
- 地下煤火燃烧在地表和近地面形成温度高于其周围环境的区域,可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地下煤火高温度区及热异常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煤田火区为例,探索了利用不同季节夜间ASTER热红外光谱进行地下煤火监测方法。采样TES-ADE算法反演地表温度,阈值分割法提取煤火区,分析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夜间与白天地表温度差异、煤火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相对白天来说,夜间热红外光谱能够有效反演煤火区的地表温度,而且能够避免沙地、裸地与建筑物的干扰,提取的高温区基本都是煤火区;(2)相对其他季节来说,冬季热红外光谱是反演煤火区地表温度及提取煤火区的最佳时相,能有效区分煤火区与背景区;(3)冬季夜间热红外光谱能够有效监测煤火区的变化与分布格局。
- 蒋卫国武建军顾磊杨波陈强刘晓晨
- 关键词:地表温度热红外遥感ASTER
- 气象条件对地下煤火浅层温度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选择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中的18号火区作为研究区域,对浅层测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分别量化分析了降水量、气温、风速3个气象要素与地下煤火浅层温度在时空上的变化趋势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地下煤火浅层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大的降水过程可达到降低煤火浅层温度的效果;气温的日变化对于地下煤火的影响只限于表层,季节性变化影响的深度更大;风速与地下煤火之间在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关系,但它会影响到火区的通风供氧与煤火信息的提取。
- 刘晓晨武建军刘明蒋卫国顾磊
- 关键词:降水量气温风速
- 新疆地下煤火风险分布格局探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在分析地下煤火燃烧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煤的自燃倾向性、煤层与氧气接触以及诱发煤火燃烧3个方面遴选指标建立了煤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1 km×1 km栅格为评价单元,集成了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新疆煤火风险评估数据集,并运用区域地下煤火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新疆地下煤火风险的总体分布趋势是中部极高,南疆偏高,而西北部偏低;各个含煤区中,吐哈与准南、乌恰含煤区煤火风险等级较高,南疆的西昆仑与阿尔金含煤区次之,西北部的伊犁与准北含煤区的地下煤火风险则较低。精度验证表明,评估精度达80%以上,可以为新疆地下煤火监测与煤火灭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武建军刘晓晨蒋卫国顾磊蔡忠勇
- 关键词:指标体系
- 黄淮海地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干旱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准确的监测干旱的发生发展是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关键。目前学者们多选用众多的指标来指示干旱,SPI标准降水指数作为其中的一种,是以更符合实际情况的Г分布概率来描述降水量的变化。其计算过程简单,具有较强的时空适应性,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取黄淮海平原区作为研究区域,以长时间尺度(本文选取12个月与36个月)的月值SPI来表征研究区域在1961-2000年这段历史时期内干湿状况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研究长时间尺度的SPI值在指示地表干湿状况的效用,研究分析研究区域内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探索其成因,得出以下初步结论:研究区内2000年偏干旱的区域面积较1963年有所增大,与此同时,极端情况相对较少;除呼和浩特与郑州外,研究区域内有相当大面积的区域呈现偏干趋向,主要位于呼和浩特与郑州之间的大范围区域,推测区域的这种总体偏干旱的趋势可能是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1961-2000年这段历史时期内呼和浩特与太原站出现的极端干旱的情况相对要多一些,北京次之,郑州最少;各站点的SPI值在时间序列上变化存在巨大差异,其主导因素是它们的纬度位置。
- 武建军刘晓晨吕爱峰赵林刘明
- 关键词:干旱干旱指标SPI时空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