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文杰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胆管
  • 2篇胆管癌
  • 2篇胆管囊肿
  • 2篇生存率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胆管囊...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清扫
  • 2篇囊肿
  • 2篇结石
  • 2篇肝门部
  • 2篇肝门部胆管
  • 2篇肝门部胆管癌
  • 2篇成人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9篇马文杰
  • 6篇李富宇
  • 4篇赵龙栓
  • 2篇周荣幸
  • 2篇程南生
  • 2篇李健
  • 1篇杨琴
  • 1篇陈利平
  • 1篇李全生
  • 1篇陈巍巍

传媒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胆肠吻合方式治疗成人Ⅰ型先天性胆管囊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马文杰程南生李富宇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与淋巴结清扫范围被引量:5
2018年
由于胆管壁较薄,淋巴结转移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较为常见,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2]。文献[2]报道,在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达31%~58%。因此,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研究[3]表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肝门部胆管癌浸润程度(T)和Bismuth分型呈正相关。但肝门部胆管癌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尚未达成共识.
李富宇程南生马文杰
关键词:淋巴结清扫术TNM生存期肝门部胆管癌
胆管对端吻合术后胆管纤维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胆管对端吻合术后胆管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12头6~8个月龄、体重30~40 kg的内江小香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头。实验组胆总管横断伤后行对端吻合术,对照组为假手术组,仅行T管置入。术后9个月采用Masson染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对比分析吻合口胆管组织中促纤维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E-钙粘蛋白(E-Cad)、纤维母细胞特异蛋白-1(S100A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胶原成分胶原I(COL-1)、胶原III(COL-3)和纤连蛋白(FN)含量的表达变化。结果 Masson染色表明,实验组胆管黏膜下胶原纤维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吻合口胆管组织中主要纤维化指标TGF-β1[(3.482±0.313)比(1.000±0.102),t=18.43,P<0.001]和CTGF[(2.160±0.287)比(1.000±0.103),t=9.32,P<0.001]mRNA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EMT标志物CK19和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比对照组下降,而S100A4和α-SMA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比对照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胆总管横断伤后即时行对端吻合术可行,但长期观察吻合口胆管组织内存在纤维化。
邓毅磊张亚飞马鹏飞马文杰周荣幸赵龙栓
关键词:胆总管横断伤纤维化
以核磁共振方法测定胆囊结石患者的氨基酸谱及糖代谢谱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运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探索无胆囊结石的健康人/肝移植供体和胆囊结石患者的血清和胆汁中代谢物质的差别,分析与胆囊结石发病机制相关的代谢变化。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9例胆囊结石患者的血清标本(17例)和胆汁标本(19例),同时收集同期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体检的10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以及15例肝移植供体的胆汁标本,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比较无胆囊结石的健康人/肝移植供体和胆囊结石患者的血清和胆汁中代谢物质的差异。结果与无胆囊结石的健康人比较,胆囊结石患者血清中的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丙酮酸、肌酸酐、胆碱、α-葡萄糖、β-葡萄糖、酪氨酸、组氨酸及次黄嘌呤的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而乳酸盐、乙酰乙酸及1,2-丙二醇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肝移植供体比较,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的牛磺酸结合的胆汁酸、甘氨酸结合的胆汁酸、胆碱及磷脂酰胆碱的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而胆固醇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的血清和胆汁代谢物和无胆囊结石的健康人/肝移植供体存在明显差异,1H-NMR代谢组学方法有助于研究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
马文杰陈巍巍杨琴李全生李富宇
关键词:胆囊结石代谢组学胆汁
胆道局部抗生素冲洗治疗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大白兔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胆道局部抗生素冲洗治疗慢性增生性胆管炎(chronic proliferative cholangitis,CPC)的疗效。方法建立大白兔CPC模型,随机分为CPC组20只(胆管不冲洗氧氟沙星)和实验组20只(胆管内冲洗0.5%氧氟沙星)。仅切除胆囊,游离胆总管(假手术)大白兔20只设为正常组。对正常组、CPC组和实验组胆管组织内炎症情况、胆管细胞增生及胆管纤维化程度、胆管结石形成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与CPC组相比,胆管组织中炎症指标脂多糖和白介素-6[(1.21±0.13)比(3.24±0.21),(1.52±0.22)比(3.10±0.23)]、胆管细胞增生指标环加氧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15±0.12)比(4.07±0.22),(2.44±0.14)比(3.22±0.21)]、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和胶原1[(2.44±0.28)比(4.36±0.44),(1.54±0.13)比(2.22±0.18)]及结石形成指标β-葡萄糖醛酸酶和粘蛋白5AC[(1.74±0.20)比(3.42±0.31),(1.47±0.15)比(2.81±0.22)]相对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道局部持续冲洗抗生素可有效缓解胆道慢性炎症,抑制胆管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胆管纤维化,并降低结石形成能力,进而发挥控制CPC的作用。
邓毅磊马文杰李富宇周梦豪赵龙栓
关键词:结石慢性增生性胆管炎抗生素
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区域组(91例)和扩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存率、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区域组和扩大组术前无转移(M0)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1%、24.8%和47.0%、33.6%,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62,P=0.416)。与区域组患者相比,扩大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8,P=0.000),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结论对M0患者而言,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明显改善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生存率,但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数目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邓毅磊李健马文杰李富宇赵龙栓
关键词:胆管上皮癌淋巴结切除术生存率
缩短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学习曲线的初步经验体会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现阶段缩短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学习曲线的临床经验及初步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使用累计分析法分析成功实施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并绘制学习曲线。结果:33例患者中5例中转开腹,28例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3例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时间平均(379.2±94.7)min。累计分析法绘制学习曲线显示,1~11例为上升期,12~16例为波动期,16例后进入成熟期,12例后手术时间进入6 h,成熟期手术时间为294.3 min。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1%,其中腹腔出血3.6%,胆漏10.7%,胰瘘17.9%,消化道出血28.6%。术后30 d内死亡率为3.6%,术后住院13(10,14.75)d。结论:现阶段有一定腹腔镜手术基础的中心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以模仿借鉴为主,适当开拓创新。约施行16例后可渡过学习曲线,达到较稳定、熟练的程度。
吴昊钧陈利平马文杰李唐廖尔文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检查
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2017年
胆管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病变,可单独累及肝外胆管、肝内胆管或两者都累及。成人患者常伴有腹痛、黄疸等临床表现,而腹部包块较为少见。由于胆管囊肿癌变的风险随年龄增长,故现均提倡完全切除囊肿以降低癌变风险。根据胆管囊肿的类型,其手术方案包括完整切除囊肿及Roux-en-Y胆肠吻合,累及肝段的肝切除术。肝移植成为治疗Todani V型囊肿(Caroli病)的重要选项。Todani III型胆管囊肿可通过ERCP行内镜下切除。胆管囊肿囊括了几种不同的临床病变,故内镜切除、肝部分切除和肝移植在其治疗中均占有一定地位并相互补充。微创技术在胆管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展开。故胆管囊肿患者应在多学科团队充分进行临床评估后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马文杰李富宇
关键词:成人
术中切缘阳性的近端胆管补充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切缘阳性的近端胆管补充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入组214例患者,其中男性126例,女性88例,年龄(62.3±17.1)岁。根据近端胆管是否补充切除以及胆管切缘病理情况,将21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n=161):近端胆管初始切缘阴性即R0切缘;B组(n=21):近端胆管初始为R1切缘补充切除后阴性;C组(n=32):近端胆管初始切缘或补充切除后为R1切缘。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C组患者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28.6%、0,5年累积生存率为18.5%、10.7%、0。A组与B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近端胆管R1切缘(HR=3.728,95%CI:2.531~4.936)、切缘宽度>5 mm(HR=0.534,95%CI:0.224~0.857)、T3-4分期(HR=5.655,95%CI:3.174~8.203)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近端胆管切缘阳性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补充切除胆管获得阴性切缘可明显改善生存率。近端胆管R1切缘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邓毅磊李健马文杰周荣幸周梦豪赵龙栓
关键词:胆管肿瘤切缘生存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