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2篇导体
  • 2篇再结晶
  • 2篇中间退火
  • 2篇退火
  • 2篇铝线
  • 1篇单相
  • 1篇硬铝
  • 1篇稀磁半导体
  • 1篇金属
  • 1篇金属间化合物
  • 1篇拉拔
  • 1篇光学
  • 1篇光学性
  • 1篇光学性质
  • 1篇半导体
  • 1篇SMCO
  • 1篇CO掺杂
  • 1篇掺杂
  • 1篇纯铝
  • 1篇磁性

机构

  • 4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国网河北省电...

作者

  • 4篇郭新鹏
  • 2篇刘东雨
  • 2篇郭永权
  • 2篇胡琳
  • 1篇刘静静
  • 1篇郭强
  • 1篇徐雪霞
  • 1篇王迪

传媒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热处理技术与...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间退火对拉拔硬铝线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将硬铝线的电导率由≥61%IACS提高至≥63%IACS可使输电线路的输电线损降低约3%。通过对硬铝线进行不同温度的中间退火,研究了回复、再结晶退火处理对硬铝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硬铝线进行180℃回复处理,可在保持硬铝线强度的前提下使其电导率提高0.5%IACS^1.0%IACS,对硬铝线进行300℃再结晶中间退火可使硬铝线的电导率提高1.5%IACS^2.0%IACS。再结晶退火过程中过饱和固溶Fe的脱溶析出是导致使硬铝线电导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刘东雨严康骅郭强王迪郭新鹏胡琳候世香刘静静徐雪霞
关键词:中间退火再结晶
SmCo_(5)型中熵、高熵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被引量:3
2021年
以SmCo_(5)为原型,设计了3种中熵金属间化合物(Sm_(1/3)Ce_(1/3)Pr_(1/3))Co_(5)、(Sm_(1/3)Ce_(1/3)Nd_(1/3))Co_(5)、(Sm_(1/3)Pr_(1/3)Nd_(1/3))Co_(5)和1种高熵金属间化合物(Sm_(1/4)Ce_(1/4)Pr_(1/4)Nd_(1/4))Co_(5),并采用原子半径差和混合焓预测了形成单相结构的可能性.应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成功制备了4种金属间化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了样品的物相、成分和磁学性能.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均为单相,具有六方CaCu5结构,空间群为P6/mmm,稀土原子占据1a位置;稀土位置上的原子浓度为等原子比;化合物的室温磁化行为遵循Langevin模型,磁化强度依赖于化合物的成分;磁价模型计算证实了化合物(Sm_(1/3)Ce_(1/3)Pr_(1/3))Co_(5)、(Sm_(1/3)Ce_(1/3)Nd_(1/3))Co_(5)和(Sm_(1/4)Ce_(1/4)Pr_(1/4)Nd_(1/4))Co_(5)中的Ce为+4价,对磁矩没有贡献.
郭新鹏郭永权王京南殷林瀚
关键词:金属间化合物单相磁性
回复、再结晶中间退火对纯铝导体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提高架空输电线路用硬铝线的电导率,开发节能导线为国家电网公司所倡导。通过对硬铝线进行不同温度下的中间退火,研究了回复、再结晶对硬铝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硬铝线进行180℃回复处理,可在保持硬铝线强度的前提下使其电导率提高0.5%IACS,对硬铝线进行300℃再结晶中间退火可使硬铝线的电导率提高1.5%IACS,但使硬铝线的强度降至140 MPa。再结晶退火过程中过饱和固溶Fe的脱溶析出是导致硬铝线导电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郭新鹏胡琳刘东雨
关键词:中间退火再结晶
Cu_(1-x)Co_(x)InTe_(2)稀磁半导体的制备及磁学、光学性质
2022年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制备Cu_(1-x)Co_(x)InTe_(2)(Co元素掺杂比x=0,0.1,0.2,0.3)稀磁半导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NIR)分别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磁学性质和光学性质。研究表明:4种稀磁半导体中主相均为Cu_(1-x)Co_(x)InTe_(2),具有四方结构,空间群为I4-2d。掺杂的Co原子与Cu原子共同占据4a(0,0,0)晶位,In原子占据4b(0,0,1/2)晶位,Te原子占据8d(x,1/4,1/8)晶位。Cu_(1-x)Co_(x)InTe_(2)呈现室温铁磁性,其室温磁化遵循Langevin模型,随着x的增加,其饱和磁化强度增大。调控Co掺杂量,可以提高Cu_(1-x)Co_(x)InTe_(2)稀磁半导体的光吸收带宽E_(g),使其具有太阳能光伏材料的应用可能性。
王京南郭永权殷林瀚赵兴郭新鹏解娜娜
关键词:CO掺杂磁学性质光学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