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白木香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AsHMG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茎cD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PCR及RACE技术分离得到HMGS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1 831 bp,共编码465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1.4 kD,理论等电点6.25,命名为AsHMGS。推导的AsHMGS蛋白质序列具有植物HMGS酶的典型结构,并预测出HMGS酶的活性中心。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sHMGS蛋白与拟南芥、琴叶拟南芥、芥菜的相应蛋白相似度最高,其次为人参、喜树和野茶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能诱导白木香AsHMGS的表达。
- 刘娟徐艳红杨勇梁良高志晖杨云张争隋春魏建和
- 关键词:白木香
-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的栽培型与野生型野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及定量分析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研究栽培型与野生型野菊花药材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栽培型和野生型野菊花药材的整体化学组成进行比较,并采用超高效液相对其中的主要差异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栽培与野生型野菊花在t[1]主成分方向区分明显,表明两者的化学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随后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筛选和鉴定两者的差异成分,结果显示,香叶木素-7-O-芸香苷、刺槐素-7-O-(6″-O-α-L-鼠李吡喃糖-β-槐糖苷)、木犀草素、蒙花苷、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1→6)[2-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刺槐素含量在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栽培型和野生型野菊花的特征性成分。结论:植物代谢组学技术能快速筛选特征性化学成分,为野菊花的质量评价提供有效手段。
- 韩正洲杨勇贾红梅魏民马庆詹若挺陈蔚文邹忠梅
- 关键词:野菊花栽培型木犀草素蒙花苷芹菜素
- 白木香乙酰乙酰基辅酶A硫解酶基因(AsAAC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对国产沉香的基原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 transferase,AACT)基因AsAACT全长进行克隆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为解析沉香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获得的白木香转录组数据库AACT部分转录本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及RACE技术,以白木香茎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AsAACT全长,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以GADPH为内参,分析白木香愈伤组织受不同伤害胁迫AsAACT的表达模式。结果:AsAACT开放阅读框(opening reading frame,ORF)为1 236 bp,编码411个氨基酸残基,酶命名为AsAACT;白木香愈伤受物理伤害(切割)后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受化学伤害(MeJA)后4 h表达量升高了5.5倍,说明该基因对MeJA诱导的化学伤害较敏感,且能够在早期响应伤害胁迫。结论:通过AsAACT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和表达特性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在沉香倍半萜合成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
- 刘娟徐艳红杨勇梁良韩晓敏高志晖张争杨云魏建和
- 关键词:白木香
- 白木香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及其特性研究被引量:11
- 2016年
- 分别采用滑走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石蜡切片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等,对白木香通体结香过程中阻隔层的形成过程、解剖结构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木间韧皮部内的薄壁细胞在伤害刺激下脱分化、分裂产生阻隔层;阻隔层位于沉香层和过渡层之间,其厚度变化较大,由薄壁细胞群和阻隔层木质部组成;阻隔层中含有少量的淀粉和较多的可溶性总糖。上述研究结果为消除或延迟阻隔层的产生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优化通体结香技术提供帮助。
- 刘培卫杨云张玉秀杨勇刘洋洋
- 关键词:白木香阻隔层
-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的栽培型与野生型野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及定量分析
- 目的为研究栽培型与野生型野菊花药材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0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栽培和野生型野菊花药材的整体化学轮廓进行比较,并采用超高效液相(UP...
- 杨勇韩正洲贾红梅魏民马庆詹若挺陈蔚文邹忠梅
- 关键词:野菊花栽培型野生型化学成分
- 文献传递
- 假胶素A在天然蜂胶中的不存在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本研究旨在验证此前建立的蜂胶掺伪检测专利技术的可靠性。方法:参照专利方法,采用Kromasil100-5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5%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1,检测波长296 nm,假胶素A为对照品,HPLC检测已知来源的纯天然蜂胶样品[1]。结果:134种不同类型和不同产地的纯天然蜂胶中,均未检出假胶素A。结论:验证了专利方法的可靠性,证明该方法可用于蜂胶掺伪检测。
- 孙兰宋春丽杨勇周立东
- 关键词:蜂胶
- 不同供氮水平对广藿香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4年
- 为探讨不同供氮水平对广藿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广藿香在3、6、12、18、24 mmol/L5种不同氮水平下(用N1、N2、N3、N4、N5表示)氮营养、生长性状、产量、挥发油含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广藿香生长性状参数、氮营养、植株鲜(干)重量、挥发油含量增加,茎和叶的油分含量下降。在广藿香的茎挥发油中,N1和N2处理的12种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苦橙油醇、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以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β-榄香烯、异石竹烯含量在N2处理最高。在广藿香叶挥发油所测定的成分中,除了α-广藿香烯外,N1和N2处理的其他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N4与N5。β-广藿香烯、α-愈创木烯、δ-愈创木烯、β-荜澄茄烯、异石竹烯、β-愈创木烯、反式-丁香烯、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含量在N1处理最高。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β-榄香烯含量以N2处理最高。广藿香茎和叶挥发油所测定的12种有效成分N1与N2及N4与N5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之提高氮水平有利于增加挥发油含量,但油分含量降低。
- 卢丽兰杨新全杨勇黄立标王旭东
- 关键词:广藿香挥发油供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