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冰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病
  • 2篇缺氧
  • 2篇缺氧缺血性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疗效
  • 2篇脑病
  • 2篇脑性
  • 2篇脑性瘫
  • 2篇脑性瘫痪
  • 2篇HIE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医药疗法
  • 1篇引导式教育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合肥市妇幼保...
  • 1篇安徽省立儿童...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作者

  • 5篇李冰
  • 4篇唐久来
  • 2篇吴德
  • 2篇袁金晶
  • 1篇张玲
  • 1篇童光磊
  • 1篇杨阳
  • 1篇徐玲
  • 1篇杨亚丽

传媒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儿童难治性癫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2009年
组织病理学改变是难治性癫(IE)的物质基础,是癫的发病源头,包括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皮层发育不良、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脱失和苔状纤维出芽等。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导致神经元突触的重组、异常兴奋性突触环路形成及性放电的增益。分子病理学改变包括多药耐药基因和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及MRP、半胱天冬酶、穹隆体主蛋白、耐药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π、Na-K-2C1联合转运体1和B1与B2激肽受体等异常。分子病理学改变主要导致抗癫药物在致病灶的低表达,代谢加快,致病灶的兴奋性增高及神经元异常凋亡。IE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可伴分子病理学的改变,如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离子通道表达和功能异常。以上这些病理学改变可解释IE耐药的形成。
唐久来李冰
关键词:病理学儿童
儿泻停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1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14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儿泻停颗粒组51例,蒙脱石散剂组53例,对照组40例。3组患儿均采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儿泻停颗粒组患儿服用儿泻停颗粒,蒙脱石散剂组给予蒙脱石散剂治疗,用药3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儿泻停颗粒组总有效率为92.16%(47/51),蒙脱石散组总有效率为94.34%(50/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26/40)。儿泻停颗粒组与蒙脱石散剂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儿泻停颗粒组、蒙脱石散剂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儿泻停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药物。
李冰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儿童
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疗法对不同年龄组孤独症患儿的疗效。方法孤独症儿童70例。按照年龄分为2~4岁、>4~6岁、>6~12岁3组,再随机按1∶1分为引导式教育组和非引导式教育组(采用传统应用行为分析方法),每周训练5d,进行为期6个月的教育训练。应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对引导式教育组和非引导式教育组儿童进行总分差值、语言项、社交项、感知觉项和行为项分值等进行评估。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6个月后,在引导式教育和非引导式教育组,2~4岁年龄组语言项、感知觉项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2~4岁和>4~6岁年龄组总分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6~12岁年龄组在社交项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引导式教育组,3个年龄组儿童训练3个月和训练6个月后,总分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2~4岁儿童语言功能的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Pa<0.05),2~4岁儿童总分差值降低最明显,同等年龄段治疗时间越长总分差值降低越明显。结论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治疗低年龄段儿童孤独症疗效显著。
李冰张玲吴德唐久来
关键词:孤独症引导式教育儿童
HIF-1α基因C1772TG1790A多态性与HIE及HIE所致脑瘫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HIF-1α基因C1772T/G1790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氧缺血性脑病及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所致脑瘫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儿童100例及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8例、有明确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史的足月脑瘫患儿92例作...
袁金晶李冰唐久来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性瘫痪HIF-1Α基因
文献传递
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C1772T/G1790A多态性与HIE及HIE致脑性瘫痪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C1772T/G1790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HIE致脑性瘫痪(脑瘫)的关系。方法选择HIE足月新生儿78例(A组)及健康儿童100例(B组)、有明确HIE病史的足月脑瘫患儿92例(C组)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静脉血,参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酶切鉴定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及喂养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组HIF-1α基因C1772T基因型CT型所占较多(30.77%),B组、C组HIF-1α基因C1772T基因型CT型所占较少(分别为18.00%和19.57%);A组、B组、C组的HIF-1α基因C1772T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HIF-1α基因C1772T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HIF-1α基因C1772T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HIF-α基因G1790A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0.05)。结论 HIF-1α基因C1772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生儿HIE密切相关;HIF-1α基因C1772T基因型CT型在HIE患儿中起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会减少HIE所致脑瘫的发生。
袁金晶李冰吴德杨阳杨亚丽徐玲童光磊梁兵唐久来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性瘫痪
共1页<1>
聚类工具0